车企“抢先”公开事故车信息,合适吗?|南方产业观

南方产业观察
+订阅

4月1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撞上护栏起火燃烧致三人死亡”的事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在3月29日22时44分事故发生后不到72小时的4月1日12时46分,小米通过其官方微博公开了通过汽车智驾系统获取的事故发生过程时间点的相关信息,也对纷扰不断地舆论提供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如图

但是就在大众根据小米公开的细节信息进一步展开讨论的同时,也有部分舆论声音认为,在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在未彻查清楚相关事故前,小米通过自身渠道就完全公开了相关的信息是否合适?小米所公布的汽车在行驶中的信息,是属于车主的隐私信息还是属于小米公司的?小米公布的信息是否获得了车主的授权?小米抢先公布了相关细节信息,对于警方的进一步调查是否带来舆论的压力和影响?

这一系列的疑问,和本次事故本身同样需要关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行踪轨迹”等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而在“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上也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根据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个人信息的种类以及对个人权益的影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等,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

对于车企能否根据需要公布车主的相关个人信息的问题,此前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认为,这实际上涉及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判断问题。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个人信息公开本质上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行为,因此车企公开车主的相关个人信息也应当符合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条件,即原则上应当取得车主的同意;如果没有取得车主的同意,则车企要公开相关的个人信息,应当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依法不需要取得个人同意的情形,否则不得擅自公开车主的个人信息。王叶刚强调,对于需要取得车主同意而处理其个人信息的情形,也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最小使用原则,应当将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处理限定在为实现处理目的最小的范围内。对相关部门而言,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履行监管职责,对车企处理车主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对车企非法处理车主个人信息的行为(如过度收集、不当公开等)依法进行处罚。

如图

在此次事件中,关于小米汽车权责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小米通过公布事故发生过程时间点的相关信息,来向公众“辩明”责任,这样的做法对于小米一方的确是有益的举措。但是当相关的事件已经进入了警方介入调查的阶段的话,关于案件的相关信息,更应该通过警方进行权威的发布,而并非由小米来将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抢发”。

此前,在问界等汽车品牌的相关事故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抢发”现象,而作为新兴的智能汽车领域而言,除了提供更好的智能驾驶体验,更应该有完整应对事故风险的机制,同时机制中也要包括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在内,而不是一旦有事故出现,就通过将个人隐私信息进行“抢发”来先于警方试图让大众“以正视听”。

在智驾时代,不重视信息安全,和车祸同样可怕!

佳音

编辑 刘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