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乔 | 小众艺术未必注定 “小众”
刚过去的这一周,深圳到处都能打卡。街头转角能碰到可爱的熊猫雕塑,梧桐山的艺术品带来别样清凉,就连大晚上也能在海边参加露天放映会。当生活节奏慢下来,你会发现艺术变得超“接地气”。
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2025深圳艺术周人气火爆,作为第二届深圳艺术周,本次的活动范围也再次得到了拓展,从蛇口海滨到华侨城创意园,从美术馆到由工业区改造的创意空间,69 家艺术机构一起“搞事情”。近80场展览,16条艺术漫游路线,直接把整座深圳城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大美术馆。
部分展览
笔者认为,本次艺术周最“出圈”是13位艺游向导精心策划的16条漫游路线。这些路线把大芬油画村的颜料味儿、鳌湖艺术村满是个性的涂鸦墙,还有南头古城的青砖黛瓦都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条独特的故事线。此外,本届艺术周新推出了“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单元”,邀请了12位深圳本土的当代艺术家,以及和他们紧密合作的建筑师、设计师,以开放工作室的方式,让普通大众能走进艺术创作的第一线。
部分展览
艺术家工作室首次向公众敞开大门,从构思到创作,市民可以沉浸式体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与创作者来一次近距离交流。有市民告诉笔者,工作室的开放,就像是一次有趣的寻宝之旅,探秘那些看似离生活很遥远的艺术瑰宝。从“走近”到“走进”,艺术家们的工作室不再神秘,艺术自然也能打破专业艺术和大众之间的“厚壁垒”,重新构建了大家对艺术的认知,让艺术真正“落地”,也让普通观众大饱眼福。
部分展览
以前总有人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但这次艺术周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多家艺术机构紧密联动,艺术工作室大方敞开大门,城市艺术漫游路线自然形成,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普罗大众参与艺术活动的门槛在不断降低。笔者在艺术周现场看到,K11 的毛毡艺术展成了上班族忙里偷闲的好去处,华侨城的涂鸦墙让外卖小哥都忍不住停下来拍照,就连头发花白的叔叔、阿姨也在艺术家沙龙里热烈讨论当代水墨的发展方向,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艺术氛围。
在艺术家林岚的内地首场个展《窗后》现场,参展者可以随意录制语音,与未来的某个人进行交流;在艺术家刘香成的大型摄影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现场,不同年代、不同肤色的观众都在作品区讨论相机定格的中国发展变迁;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一楼,走过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与艺术家李山的作品《量子跳跃》来张合照,议论漂浮在半空中的“蜻蜓人”形象到底指代什么……大家因好奇而相聚,又因艺术而驻足,文化可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就像老百姓生活中的烟火气,实实在在。艺术周把美术馆变成网红打卡地,把艺术家工作室变成大家交流的社交会客厅,把城市空间变成流动的大剧场,深圳似乎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 “密码”——不再高冷,走进民间,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艺术的主角。毕竟,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程度,最终还是要靠市民用脚步去感受、去丈量。
部分展览
部分展览
艺术周总会结束,但那些因为艺术周被激活的街区、被打破的刻板印象、被点燃的对艺术的热情,会在深圳的春天里继续蓬勃生长。最好的艺术生态,不是精心规划出来的精致盆景,而是像热带雨林一样自由、充满生机地野蛮生长。这场在 2025 年春天开展的艺术实践,或许就是热带雨林开始破土发芽的第一株新芽,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文字、图片:GDToday记者 李乔新
视频:GDToday记者 梁梓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