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全球首张“空中驾照”,广州领飞低空经济

南方+

3月28日,来自广州企业的一则消息震动了全球航空界。

中国民航局向两家公司同时颁发了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证),分别是亿航智能旗下全资子公司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及其在合肥的合资运营公司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

亿航智能总部在广州。

这是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运营合格证(OC证)。

这意味着,亿航成为全球首个集齐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标准适航证(AC)和运营合格证(OC)的“四证玩家”,真正解锁了“空中出租车”的商业化运营权限。

为什么是亿航?

为什么是亿航?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广州企业,既非航空巨头,也非传统车企,却能在短短十年间,从“草根”蝶变为全球低空经济的领航者。

2016年,当大众还在讨论无人机航拍时,亿航已在美国CES展上丢出一颗“炸弹”——全球首款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亿航184”。

这款形似“放大版无人机”的飞行器,首次将“打飞的”从科幻片搬进现实。尽管当时外界质疑声不断,但亿航创始人胡华智坚信:“未来的城市交通一定在三维空间里。”

此后,亿航开启了“疯狂打怪升级”模式:

2019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首家上市的城市空中交通企业;

2023年,EH216-S接连斩获TC、AC、PC三证,拿下“造车资质”;

2025年,OC证落地,完成“上路许可”的最后拼图。

这一路,亿航几乎以每年一个“全球首创”的速度,抢占了行业规则制定权。

其商业模式是:硬件销售(占当前收入80%以上)+ 运营服务(未来核心),聚焦文旅观光、短途通勤等场景,目标将“打飞的”成本降至出租车水平。

载人飞行,安全是命门。亿航“死磕”技术,EH216-S打出“无人驾驶+全冗余设计”的安全王牌。

飞行全程无需驾驶员,系统自动避障,飞控、电池、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全备份”,即使某一系统故障,另一套仍能接管,地面指挥中心可实时监控上百架飞行器,避免“空中堵车”。

这些技术不仅让EH216-S通过了中国民航局的严苛适航审查,更在全球积累了超6.4万架次的安全飞行记录。

财报显示,亿航智能2024年总收入为人民币4.562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23年的总收入人民币1.174亿元增长288.5%。

低空赛道还有多少弄潮儿?

如果说亿航是广州低空经济的“头号玩家”,那么这条赛道上早已挤满了野心勃勃的挑战者。

从飞行汽车到物流无人机,广州的低空版图正以“海陆空联合作战”的姿态急速扩张。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狂揽5000订单。

2020年9月,在小鹏汽车的投资下,小鹏汇天正式成立,从十几个人开始,逐渐聚起一支近千人的队伍。

2021年,小鹏汇天拿到资本市场最大单笔融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一举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飞行汽车制造商。

去年,小鹏汇天另辟蹊径推出全球首款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陆行体是一辆续航1000公里的增程式汽车,飞行体则能独立升空。

紧接着,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广州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大规模量产的飞行汽车工厂,规划年产能1万台,量产的“陆地航母”至今已斩获5000台订单。

4月1日,小鹏汇天宣布,“陆地航母”量产工厂已获得12.6亿元银团贷款,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一笔用于飞行汽车生产的银团贷款,直接把小鹏汇天的量产计划推上超车道。

极飞科技:农田上空的“无人机军团”。

在农林植保领域,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已覆盖全国超90%的农村地区。

浩瀚的农田上,极飞科技的农用无人机忙得不亦乐乎,播种、管理、喷药……在这些“种田神器”的帮助下,“萌新”仅凭一部手机,即可管好300亩地,抵得上以前80人的工作量。

2015年至今,极飞科技推出的农业无人机售价从20万元降至4.8万元,他们的大部分用户已由无人机职业飞手变成家庭农场用户。用极飞创始人彭斌的话说,“用一部手机就能种好地。”

但这只是广州低空版图的冰山一角。4200+企业组成的低空经济超级矩阵,排名全国第二,其中不乏亿航智能、小鹏汇天、极飞科技等65家核心企业进军“全球独角兽”,另外还藏着更多“隐形冠军”:电子五所当起行业“质检裁判”,成至智能的工业无人机在高压线上跳“空中芭蕾”,合利智能正悄悄布局eVTOL运营网络。

更妙的是产业协同魔法——广汽把造车经验注入飞行器研发,极飞将无人机技术反哺智慧农业,就像科技界的“夸父追日”,每个齿轮转动都在推动整座城市向天空生长。

广州一马当先

让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真正落地的,来自两样东西:政策与场景。

2024年是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元年”。

这一年,广州正式颁布《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7年低空经济规模冲上1500亿元左右。

一边是锐意创新的无人机企业向着技术“无人区”进发,一边是沉淀多年汽车产业基础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打下稳固的基座。

从“智车之城”向“天空之城”进发,广州率先起航。

广州的底气,首先来自深厚的制造业根基。作为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广州拥有完整的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当传统车企向飞行器转型时,电机、电池、轻量化材料等供应链可直接复用。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广州既能吸纳深圳的科创资源、香港的金融资本,又能依托珠三角的庞大消费市场。以亿航为例,其研发中心设在广州,试飞基地布局珠海,融资渠道对接香港,应用场景辐射大湾区11城。这种“湾区协同”效应,让广州成为低空经济的“超级枢纽”。

广州政府的“豪横”支持,堪称低空经济的“隐形翅膀”:

2023年,黄埔区设立全国首个低空产业创投基金,规模达100亿元;启动建设5.2平方公里的低空产业园;对符合条件的低空产业项目奖补最高达3000万元。

在全国首推“空域数字化”试点、首创“低空天路”系统,一系列“全国首推”“全球首创”的突破性举措,构建起“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培育”的全链条支撑体系。

不少珠江新城的白领都在写字楼里见证了这“神奇”的一幕:一台飞行汽车“旅航者 X2”响起螺旋桨的轰鸣,从CBD里的天德广场垂直起飞,通过自动驾驶模式,向标志性建筑广州塔方向飞行。

飞行汽车,它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一座城市对未来布局的野心。从“千年商都”到“天空之城”,广州以低空经济为支点,撬动一场交通、产业、城市治理的全面升维。

南方+记者 刘珊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