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地铁不仅是一种便捷的出行工具,还是一座流动的艺术长廊。在这条长廊中,那些引人注目的站名,无疑是焦点。
倘若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站名字形各异,其中不乏书法界的墨宝,堪称“卧虎藏龙”。
近来,深圳地铁10号线凭借其独具特色的书法站名火了。这场“破圈”,源于山西女孩张小煜发布的“寻字帖”。原来,10号线23个站的站名,皆出自她姥爷王朝珠之手。
王朝珠的字体属于隶书,尽显“蚕头燕尾”的韵味:起笔圆润,犹如蚕首,收笔飘逸,恰似燕尾。庄重之中,不失灵动与风趣。每一个站名,都如一幅由文字勾勒的风景画。
深圳地铁10号线冬瓜岭的站名。
以“冬瓜岭”为例,其笔画圆润饱满,仿佛让人眼前浮现出一个胖乎乎的冬瓜。
深圳地铁10号线凉帽山的站名。
“凉帽山”的字体形态,则恰似一顶草帽,赋予了站名活泼可爱的气质。
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的站名。
深圳地铁6号线则与10号线风格迥异。这一线路的站名,由河北武安的书法家李平安题写,采用的是盛唐时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
李平安。
李平安先生出生于1958年,自幼痴迷书法,在当地颇有名气。在他笔下,站名丰腴雄浑,结构宽博大气,骨力刚劲有力,充分展现出大国风范。
深圳地铁1号线的站名。
深圳地铁4号线福民的站名。
早在2004年,深圳地铁首批线路1号线和4号线开通时,就已经采用书法站名,邀请本地书法家提笔献墨。
在后续的建设中,部分线路则采用了标准印刷字体,如华文行楷。
深圳地铁五期线路13号线的站名。
然而,印刷体虽然规整,但缺乏书法艺术所特有的灵动,字体之间缺少“化学反应”。因此,深圳地铁在四期工程中,选择了更加有神的商用书法字体,如12号线、13号线、14号线和16号线。
尽管深圳地铁在空间装饰设计上秉持“一线一特色”的原则,但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站点上,却加入了独特的巧思。
深圳地铁车公庙站的站名。
以车公庙站为例,相传南宋末年,车公大元帅护驾宋帝南下避难,在辗转过程中不幸染病身亡。深港一带的乡民视车公为忠义化身,将他奉为神明,修建庙宇祭拜。为呼应这一历史背景,车公庙站特意采用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作为站名,并在站内设置了一副盔甲雕塑,增添了一番历史韵味。
地铁是城市的交通大动脉,而站名是地铁的“必需品”,是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国传统书法书写站名,不仅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体,更为城市赋予有温度的人文底蕴。
深圳是一座充满包容的城市。地铁内,无论是书法大家,还是来自县城的爱好者,都能借助这座一线城市的平台展示才艺。“来了就是深圳人”,每个人都有机会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书写城市的多元与精彩。
撰文:李嘉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