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农民为23位无名烈士守陵10年
清明将至,红土坡上的木棉花开得愈发热烈。
63岁的关连强弓着背,用粗糙的手掌擦拭着无名的墓碑,他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长眠于此的英魂。
这片葬着无名烈士的墓园,位于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龙榜村。3月31日清晨,当地学生、村民、热心人士等约500人来此参加祭扫缅怀活动。这是烈士们被重新“看见”的第11个春天。
75年前,23名解放军战士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牺牲,遗体被安葬在龙榜村。随着坟头木牌的腐朽,23个姓名消散于历史的长河里。
“他们不能被忘记。”10年前,返乡农民关连强将23座坟茔从杂草中清理出来,修坟、刻碑、组织祭扫,守护了整整十年。军人家庭出身的他主动发起这场“接力”,只为让更多人记住这23名无名烈士,以及那段创造奇迹的红色历史。
关连强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这片葬着23名无名烈士的墓园。
一段铭记于心的红色记忆
关连强随身携带一个塑料袋,里头的一摞照片已泛黄起边,记录着十年来的点点滴滴:邓华将军后人祭奠时与他合影,少先队员为烈士敬献花圈,四野子弟肃立默哀……他摩挲着这些老照片,突然抬起头,眼里带着一丝期盼:“同志,你说,哪里可以申报一个守墓人的身份?”
关连强随身携带的一摞照片,记录着十年来的点点滴滴。
他志愿守护的不只是一片墓地,更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挥师南下,在兵团司令员邓华的率领下,进驻雷州半岛等沿海地区,其中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驻扎在龙塘镇东兴、下海、赤坎、博赊等沿海村庄。
徐闻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谢胜捷介绍,渡海作战部队战士大部分为北方人,对驾船航海很陌生,为了适应渡海作战,部队开展了海上大练兵。
在海练期间,三七九团的一批战士不幸遭敌机轰炸,师部把伤员送到龙榜村一二七师野战医院治疗,其中23名伤员经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遗体安葬在龙榜村东部。“他们坟前原本有木碑,但后来已经腐朽,具体身份不得而知,据推测大多是18—25岁的外省战士。”谢胜捷深表惋惜。
2015年,从外地返乡的关连强,听闻村里的烈士墓长期无人打理,十分痛心。“已经看不到23个坟在哪里”,踏上那片荒坡野岭,拨开比人高的杂草,他才寻见一个个低矮的坟头。40年前祭扫烈士墓的场景重新浮现在他脑海里。
1975年,细雨蒙蒙的清明时节,五年级的关连强和同学们踩着泥泞小路来扫墓,用苦楝树枝扎花圈,红领巾被雨水打湿。“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这不是雨,而是泪水。”这是他第一次到这片烈士墓祭扫后写下的感触。这个场景从此烙印在他心底。
从“一个人的坚持”到“一群人的接力”
面对荒芜的墓园,关连强没有半分迟疑。他与妻子扛着镰刀锄头钻进荒坡,徒手砍草、垒土。经过四天四夜,终于将淹没在杂草中的23座坟茔清理出来,让烈士们的安息之地重现当年的模样。
少时跟着老师祭扫烈士墓的关连强,40年后成了领路人。2015年3月31日,他回到母校龙塘小学,筹资1万多元举办祭扫活动,准备了600份面包和矿泉水,邀请150名师生徒步前往烈士墓。“希望这次祭扫能让同学们终身难忘。”关连强对孩子们说,“等你们长大后,还能记得今天的心情。”
为什么是3月31日?1950年的这一天,解放军第四十三军一二七师分乘88只木帆船,从该镇的博赊港启航,驶向海南岛。在偷渡途中,与国民党军激战,最后抢滩登陆成功,创造了“用木船打败军舰”的奇迹。为了铭记这段历史,关连强将这一天设为23名无名烈士墓的祭扫日。
2016年,关连强为每座坟茔添了一块石碑,顶端刻着一颗五角星,“解放军烈士”五个大字下面,是1到23的编号,以纪念这些无名英雄。
关连强为23座烈士墓添了石碑。
这些年,正值关连强返乡创业最艰难的阶段。“油茶园才刚起步,自己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面对村民的不解,关连强这样回答:“我就是想树立一个榜样,让后人不要忘记这些英雄。”
随着祭扫活动的举办,龙榜村的无名烈士墓逐步为人们所知晓。2017至2018年,80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四野子弟、邓华将军的儿女先后前来墓园祭奠。这场曾经“孤独的守望”等来了回响,逐渐汇聚起更多的力量。
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7年,墓园的围墙砌起来了;2020年,通往墓园的976米泥路铺上了水泥;2022年,墓园的地砖也铺好了……这些工程共计耗费90多万元,关连强这十年来也自掏腰包10多万元用来维护墓园。龙塘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争取经费,进一步加强对烈士墓的保护。
下一代,“当兵的为当兵的守陵”
墓园入口处,两棵木棉树屹立在小径两侧,这是关连强六年前亲手栽下的“英雄树”。在他心中,精心照料这片墓园,就是在守护长眠于此的烈士英魂。今年春天,木棉花开得格外绚烂,如烈火般染红了半边天空。远远望去,满树红花仿佛在为烈士墓园指引方向。
“去年台风‘摩羯’过后,这里一片狼藉。”关连强一边修剪残枝,一边轻声说道。他动作轻柔,生怕碰落了那些殷红的花朵,“我一手一脚,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收拾干净,但其中一棵倒下的木棉树还没完全扶正。”随着3月31日祭扫日临近,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写邀请函,清理树枝,修整坟头,准备祭扫用的花圈……每一项他都亲力亲为。
自2015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缅怀烈士集体祭扫活动已经坚持了整整十年。“今年可不一样了!”关连强难掩激动,声音微微发颤:“龙塘中心小学6个班级都来了,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也来了,是历年祭扫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风雨十载,关连强不曾放弃。寻访不到23名烈士的后人,他便背着那袋老照片,辗转联系全国各地的四野子弟。只有高中文化的他,硬是靠着自学,将这段历史烂熟于心。
谢胜捷每年都受邀参加祭扫活动,他动情地说:“一个小小的龙榜村,一个默默无闻的解放战争根据地村庄,他们爱党爱国的革命热情,令我肃然起敬。”为此,他专门写下了《站在烈士墓前,我低头无语》这首诗。
这份赤诚也打动了四野子弟,他们不仅邀请关连强参加“重走烽火路”纪念活动,更在了解他的事迹后,自发组织前来祭扫。如今每年清明,都有四野子弟远道而来,在23座无名烈士墓前献上鲜花。看着这些场景,关连强欣慰道:“这些无名烈士葬在他乡,能有这么多人记得他们,如果祭扫活动能被更多群体延续下去,我也就放心了。”
63岁的关连强常说,自己这辈子就认准了两件“难事”:一件是在徐闻这片红土地上种植油茶,创业十年来入不敷出却始终不肯放弃;另一件就是守护这23座无名烈士墓,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我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兵,两个儿子也都穿过军装。”烈士墓前,穿着蓝色工装服的他身影挺拔,声音低沉而坚定:“这十年只是个开头。等我老了走不动了,儿子们会接着守下去。当兵的为当兵的守陵,天经地义。”
关连强说,等他老了,儿子们会接替他继续守护烈士墓。
采写/视频:南方农村报记者 谢晓莉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