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超雄:文化的魅力——记紫金县中坝镇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青年前线
+订阅

       中坝镇位于广东省紫金县东北部,原名中心坝,面积170平方公里,居住着50000多客家儿女。

       走进中坝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醒目的迎宾牌,“孙中山入粤始祖地欢迎您”几个红色的大字熠熠生辉,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原来孙中山祖先入粤始祖地在这里!

       迎接我们的是中坝镇党委书记邬志鹏同志,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干部。任职时间虽不长,但对中坝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中坝镇的变化如数家珍。在谈到中坝镇是“孙中山入粤始祖地”时,他说道,据史料记载,国父的先祖原居住福建长汀,明永乐年间(1403年),孙伯三十三郎(即孙友松)偕八十娘及子女由闽迁粤。离家时,祖上人对孙友松说,天大地宽,人海茫茫,何处为家?当挑行李的箩筐索断的地方,便是定居点。友松公从福建、梅州一路走来,一家老小到中坝时挑担的箩索突然断了,他便遵照老人的嘱咐定居在中坝镇孙屋排,开基耕读,繁衍生息。现在中坝镇有孙中山长子孙科先生题写校名的中山中学,全国政协原主席邓颖超同志题写校名的庆龄中学,还有孙中山纪念小学、孙中山纪念馆、孙氏祖屋等标志性建筑。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曾多次到中坝孙屋排考察、祭拜。

 

中坝孙中山纪念馆

       20世纪70年代,在中坝卧龙岗出土的石锛和陶片,经广东省文物考古队鉴定,均属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器。按此推算,中坝已有4000多年的人居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让“孙中山入粤始祖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摆在中坝镇委镇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挖掘文化资源

       在谈到中坝文化资源挖掘工作时,邬书记郑重提到中坝镇,河源市原市长、全国人大代表黄煜祯同志,耄耋长者退而不休,不辞辛劳,亲自带队开展家乡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

       在中坝孙屋排,他参观孙氏祠堂,查阅孙氏族谱,与当地老人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国父祖籍的有关史料。

       在紫金县档案馆,他查阅《中坝志》,了解中坝有关文化方面的历史记载。

       在紫金县文化馆,他查阅《紫金历代诗词联选》和《永安诗录》等书籍,逐一查找中坝人的诗词作品。

       在中坝各村文化挖掘工作座谈会上,他大声疾呼:把中坝深厚的文化宝藏挖掘出来,将正在散失的文化瑰宝抢救收集回来,用文化成果去教育、引导群众,无论对增强中坝人的文化认同,还是对客家文化乃至中华文脉的传承远播、夯实发展,共同推动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坝本是崇文重教的沃土,人文蔚起、贤良辈出之地。在黄煜祯的大力推动下,一批被遗忘、被尘封的文化资源被重新发现、重新整理。

       邬书记给我们说道,黄煜祯在一次走访村民家中时,了解到当地有一个业余作者温启荣已去世,小学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创作民歌、民谣10000多首,其中有500多首在省、地(市)党报刊发表或在省、地(市)电台播放。他创作的:“穿共产党的衣,住共产党的屋,吃共产党的饭,享共产党的福,读毛主席的书,唱毛主席的曲,听毛主席的话,将革命进行到笃(客家方言意即到底)——革命进行到笃”。“小小猫,你看家,我到山上去摘花,社里今日大评比,谁人当模范,摘朵红花献给他。——摘花”等这些民歌、民谣歌颂伟大的党,歌颂伟大的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情真意切,朗朗上口、广为传唱。像这种“被遗忘”的作者,在中坝农村不乏其人,“高手在民间”,其作品如散落的珍珠,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中坝镇文化资源挖掘工作座谈会上,各村村民热情高涨,一致认为文化资源挖掘整理非常必要,很有意义。意见之统一、集中、连村里的干部都惊讶不已。在回忆村里的文化历史时,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觉得对方说得不够全面时,会积极补充;有的觉得史料不够完善时,主动答应回去后迅速再搜集、再整理,工作之主动、高效,让调研工作很快达到预期目的。大家对文化工作的高度认同、积极支持深深感染着调研组的每一个成员,文化在基层就如超强的黏合剂,所形成的影响力,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擦亮文化名片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就是文化。以乡愁、乡情、乡音为主基调的文化认同,凝聚发展力量,所催生的有贤之士返乡创业、捐资公益事业等,在中坝镇已屡见不鲜。

       邬书记至今仍清楚记得,在一次中坝镇委镇政府组织召开的外出有贤之士座谈会上,黄煜祯提出要建设文化中坝,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他特别说道,国父祖籍地,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坝的一张名片,要擦亮这张名片,形成发展合力,助力乡村振兴,让中坝环境更加优美、人文更加风韵、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他不辞辛劳,分别到广州、深圳、惠州、香港等地拜会中坝乡亲联谊会和外出有贤之士,倡议广大外出有贤之士为家乡建设倾情尽力。

       他登门拜会非中坝籍的企业家、知名人士,介绍中坝、推荐中坝,欢迎他们到中坝投资兴业。

心灵相融,力量汇聚。广大中坝有贤之士和热心人士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被充分点燃,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全力支持家乡建设,换来硕果累累。

       2023年8月,投资2300多万元的中坝圩镇过境公路(中坝中山大道)通车,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老百姓的中坝圩镇交通拥挤问题;同时进行落成剪彩仪式的还有中坝中山中学瑞兰楼。

       2024年1月,投资200多万元的中坝红色纪念亭(红亭)竣工,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坝红色纪念亭(红亭)

       2024年9月,中坝水口河堤和拦河坝工程(韩江源大坝)开工,投资800多万元。该项目已建成使用,错落有致的鱼鳞坝以及两边所形成的美丽生态走廊是中坝镇美丽乡村建设的点睛之笔,已然成为众多游客到中坝一游时的热门打卡胜地。

中坝韩江源大坝

       这些民生项目大多都是当年倡议当年建成,效率之高,彰显了中坝有贤之士强大的凝聚力。在推动红色纪念亭这一项目时,在尚无建设资金的情况下,黄煜祯以个人的名义担保筹措项目启动资金。项目实施后,边建设边筹措资金,到最后项目落成,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所需资金也全部到位。

       这些民生项目的资金来源,除了地方财政大力支持外,大都来自中坝有贤之士和热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中坝籍外嫁女黄梦如、杨国贤夫妇,仅捐资办学一项就捐资800多万元,建设中坝中山中学瑞兰楼,大大改善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

 

中坝中山中学一角(校门、瑞兰楼)

       一批非中坝籍的知名人士、热心人士,也被黄煜祯的拳拳之心和中坝人民建设家乡的干劲所感动,纷纷慷慨解囊,香港太平绅士简松年先生亲自带队到中坝考察,并捐资助力中坝民生项目建设。

       一批在文化界、教育界等领域有影响力的优秀外出有贤之士,如广州市领南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贺惠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邹荫生等不但慷慨解囊支持家乡建设,还为家乡建设鼓与呼,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文学史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现任全国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中坝红亭纪念公园落成之际,亲笔撰写《中坝红亭赋》,以另一种方式赞美家乡、支持家乡建设。

厚植本土文化

       2025年新年伊始,一本由中坝人自写、自编的《客家乡音中坝情——紫金县中坝人文艺作品集》隆重首发。该书编纂由黄煜祯发起并担任总策划,温儒敏为该书命名。具体负责编纂的张文锋、温竞清、贺伟军、温雄辉等都是清一色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较深实践和研究的中坝籍人士。黄梦如、杨国贤夫妇全额资助编印所需经费。

       全书分“前人遗作”“乡音雅韵”“美文共赏”“翰墨飘香”“丹青溢彩”“精彩瞬间”等六部分,作品涵盖诗文、书画、摄影等。征稿范围覆盖所有中坝籍人士(含外嫁女)。从宣传发动到成书历时近一年,全镇人民、广大外出有贤之士热情高涨、大力支持、纷纷投稿。以一个镇的名义编印一本较高质量的文艺作品集,非常难得,彰显了中坝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在文化传承、赓续,进一步厚植本土文化,营造良好乡风、民风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文化认同是一个地方及至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动力。中坝镇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中,有了成功的经验,收获了累累硕果。在民生项目加快推进的同时,中坝镇谢炯坤镇长还特别补充道,中坝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谈到今后工作时,邬书记说,挖掘打造特色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是今后着力的重点,一方面,融合现代元素,加强特色文化的宣传推广,让中坝文化名片愈擦愈亮,大放异彩。另一方面,立足长远,久久为功。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做实做细做好,持续丰富和拓展自身的内涵,充分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强健体魄的建设者和劳动者。

       文化瑰宝,魅力无限。相信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