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的时代背景下,文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与文化的传承者,正逐渐从博物馆的展柜中“走”出来,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释放出强大的“破圈”势能。
2025年3月28日,南越王博物院主办的“挖资源、拓渠道、促融合、提品质——南越王博物院文化资源对接大会”,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与实践,为文物“破圈”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01
破局资源转化,搭建协同发展平台
长期以来,文博机构普遍面临“有资源缺转化、有IP缺运营”的困境,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南越王博物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痛点,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精神,以开放包容之姿搭建起博物馆与社会机构精准对接的高效平台。在此次对接大会上,近百家文博单位、文化企业单位的2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资源转化”“合作模式”“市场运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座谈。
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通过这样的深度交流,双方共同剖析合作中的需求点、难点与突破点,为长期困扰文博行业的资源转化难题探寻破局之道。这种供需双方的直接对话,不仅促进了项目的落地实施,更在机制创新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正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所说:“红色文创延长了红色主题展览的参观轴线,让观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展览所阐释的历史。”博物馆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实现了资源与创意、市场的有效对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02
发布多元IP,挖掘文物深层价值
发布会现场,南越王博物院首次发布五大IP开发计划,这无疑是激活文物“破圈”势能的关键举措。这五大核心文化IP——“镇院之宝”“南越祥瑞”“南越神兽”“南越饮食”“南越工艺”,均源于南越国遗迹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院藏文物作为秦汉时期岭南文明的瑰宝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物证,每一件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挖资源、拓渠道、促融合、提品质——南越王博物院文化资源对接大会”。(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镇院之宝”IP聚焦于院藏的“明星”文物,通过举办“镇院之宝”宣传活动,深入调研并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这些珍贵文物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文化传播的闪耀明星;“南越祥瑞”IP以古人寄托美好寓意的纹饰为核心,将千年前的祝福巧妙地融入当代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南越神兽”IP以南越王博物院藏文物中的神兽纹样为原型,精心打造国风动漫、潮玩手办等年轻化产品,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创新发展;“南越饮食”IP结合“食在广东”的独特理念与“王的宴饮”历史场景,开发出“绒”系列文创及联名餐饮,巧妙激活了“文物+宴饮”消费场景,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南越工艺”IP则整合提取院藏文物中彰显精湛工艺的部分,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开发出一系列精美绝伦的文创产品,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和谐共生。
当天,南越王博物院首次公开百张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图像资源,涵盖五大核心IP。这一举措犹如一把钥匙,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壁垒,大大降低了社会力量参与的门槛。通过“政策驱动+资源开放+市场对接”的创新模式,充分激发了社会力量的创意活力,为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变得更加顺畅无阻。
03
多元合作模式,释放产业发展机遇
除了IP开发与资源开放,南越王博物院还通过系统梳理院藏文物数字资源、特色IP矩阵及文化空间载体,形成可市场化运营的“资源包”,并在大会现场发布了五大类合作需求清单,开放社会力量参与通道。
在展陈项目方面,引入社会资源推出知名度高、可看性强的海内外优秀展览,丰富观众的文化体验;数字化合作项目通过多方协同建立标准化元数据与云存储体系,以技术驱动激活文化遗产的数字价值,促进博物院数据的多场景应用;文创开发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充分挖掘文化IP价值,完善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实现文化与商业的有机结合;社教项目与社会力量开展馆校企合作、研学课程开发、特色主题活动等,拓展“博物馆+”消费场景,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文化休闲空间运营项目开发王宫展区户外区域,引入“文创潮玩+”的文化休闲集市复合精品业态,重塑文化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此次对接会成果丰硕,南越王博物院与多家文博单位、企业、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签署框架协议。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在海丝文化、百越文化等方面开展文创联名、研学联动等深度合作;与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通过非遗文创联名开发等措施,共建广府文化生态;与广州画院共同依托双方文物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研发各项文创产品;与广州文化高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就文创研发、多渠道销售覆盖进行合作,构建研产销一体化链条;与广东国相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动漫、游戏、电竞、数字音乐、文创设计领域等开展IP推广深度合作;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及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在数字化领域开展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南越王博物院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
04
红色文创探索,丰富文化产品内涵
在文物“破圈”发展的浪潮中,红色文物同样不甘落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红色文创领域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
“红色印记”文创套盒包含笔记本、书签与钢笔三件文创精品,设计匠心独运。(图源:广东革博)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所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精心打造的广州起义“1927·红色”系列文创产品,推出后便备受关注。该系列文创产品包括“1927•红色”装饰品套盒、“1927•奋起”书签、“红色印记•环保袋”、广州起义纪念馆笔记本等。其中,装饰品套盒中的印花方巾、丝带和领带,巧妙地融入广州起义元素,如用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红布带”的形象以及起义中战士使用的锤子、武器和号角等物件的图案修饰丝巾边缘,将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建筑经过风格化艺术处理后作为构图亮点,并融入起义年份“1927”、表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的“100”和“1921-2021”等数字与建筑相结合,同时在木棉花图样中融入战士曾使用过的物件图形,时尚且内涵丰富。
红色印记·环保袋。(图源:广东革博)
书签取材于“红色广州 英雄城市——广州革命历史陈列”中的革命宣传报刊元素,生动再现了广州红色革命文化的光辉记忆。(图源:广东革博)
“1927·奋起”书签套组曾被评为2022-2023年度广东博物馆十大文创精品之一,该套组以广州起义纪念馆的门楼、中楼、南楼和北楼为基础设计元素,用简单线条勾勒,以红、黑、黄三色呈现,形状方正简约,色彩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乏潮流,其中一枚“广州起义”图样的金属书签,将“义”字与红布带的形状巧妙融合,极具创意。
除了文创产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研学方面也别出心裁。博物馆设计了一系列紧扣红色历史主题的研学课程,比如“追寻广州起义足迹”课程,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起义相关旧址,通过专业讲解员生动讲述,配合情景再现、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红色文物修复体验”课程,让学生亲手参与简单的文物修复模拟操作,了解文物修复的艰难过程,体会文物背后蕴含的革命精神。
这些研学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学习体验,吸引了众多学校、教育机构以及家长学生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拓宽了红色文物的传播渠道,让更多人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红色历史,感受红色文物的魅力。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自2017年起就开始尝试进行红色文创的开发和储备,创作团队通过采用多种文化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让“红色文化”文创产品实现从“庄严”到“鲜活”的转变,更加贴近生活和艺术,使历史事件与当代相融通,让红色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这些红色文创产品的成功开发以及研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让红色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进一步推动了红色文物的“破圈”传播,为文物“破圈”发展注入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05
文化传承创新,共筑文化影响力
千年商都广州,文脉绵长。我们应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进一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影响力,让文物“活起来”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
这是广东擅长的事——既有优渥的岭南文化土壤,和数字文创产业玩跨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红色文创探索以及南越王博物院的文化资源对接大会,共同展现了文物“破圈”发展的无限可能。它们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传承为使命,通过多种方式激活文物的“破圈”势能,让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文创以其独特的创意与无限的活力,为文物“破圈”全力助力时,文物已然拥有了打破沉寂的强大动力与丰富途径。它们不再仅仅是陈列在展柜中的历史遗物,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文化与情感、推动社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文创的助力下,文物必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持续书写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陈冰青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陈地杰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