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至29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论坛在广州召开,围绕脑疾病干预、肠道微生态与认知健康、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脑机接口等前沿话题展开研讨和成果发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表示,脑科学的突破离不开多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因此必须在医学、工程学、材料学等领域形成合力,加快将尖端科技引入诊疗场景,才能真正推动诊疗模式和认知体系的变革。
多学科协同加速脑科学研究
脑疾病是由大脑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类疾病。脑科学作为研究脑结构和功能的核心学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脑疾病的治疗突破。然而,受限于对大脑认知机制的理解不足,科学界至今对许多脑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厘清。
“脑科学研究依赖交叉学科的融合。”戎利民表示,脑科学研究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病理生理,还需与材料学、工程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乃至量子计算密切合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戎利民
为此,中山三院整合多学科资源,成立神经调控中心,联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精神心理、脊柱外科等团队,并与脑机接口、电生理、工程材料等技术专家合作,针对脊髓损伤、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进行干预研究。
“神经调控技术已从传统电刺激拓展至磁刺激、深部脑刺激及脊髓—脑的双向调控。”戎利民介绍,脑机接口正向闭环调控方向发展,不仅输出刺激信号,也能采集脑电信号进行反馈,实现“采集—解码—控制”的环路体系,让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得到更好治疗。
人工智能赋能脑科学
关键在数据和算力
与脑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还有人工智能。中山三院已完成1500万门诊和120多万住院患者的临床数据标准化治理,为临床科研与AI模型训练提供基础。“分门别类才能形成真正的大数据,而不是‘数据大’。”戎利民说。
他表示,大数据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配合算力和高效算法。医院已与相关科技企业展开合作,探索将其应用于基因组、影像组、代谢组等多类医学数据的快速整合与诊断分析。
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领域的成果也在加速落地。中山三院副院长杨钦泰团队开发的“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云平台”已正式发布。他介绍,该平台可自动识别病理切片中的炎症细胞类型,支持炎症精准分型和远程诊断。“医生阅片一张需耗时约5小时,而AI仅需1分钟,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强。”
中山三院与广州高新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杨钦泰表示,在2023年推出“单机版”后,该系统已于今年升级为“平台版”,不仅可达到高年资病理医师水平,还具备更强的兼容性与共享能力,支持病例数据云端传输和全球远程会诊,促进优质资源流动。目前系统已开放云端接口,可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判读服务,推动病理诊断中心化。
脑健康科普需覆盖全生命周期人群
除技术突破外,脑科学在科普传播和人群干预方面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无论是儿童的神经发育问题,还是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专家们正通过更生活化的方式,宣传“早识别、早干预”理念。
在儿童神经发育领域,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亦是当前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论坛期间,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发布新书,系统总结了团队25年来的临床干预经验。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
“我们不再把孤独症看作神经发育障碍,而是更倾向于将其视作一种神经发育状况。”邹小兵表示,孤独症是遗传易感性和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早期教育尤其关键,家庭干预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基于此,邹小兵提出了教育三原则,即理解、包容、接纳、尊重、赏识孩子;快乐、适度、巧妙地提升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改善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发现、培养和转化孩子的特殊兴趣和能力。同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还构建了BSR干预模式,以行为疗法为基本手段、结构化为训练框架、社交交往为核心内容。
“我们把孩子的社交能力分成6个阶梯,每个阶段设计专门的社交游戏,由家长在自然情境中实施干预。”他说,这本书用通俗语言写给家长,也为专业人员提供了中国本土化的干预模式参考。
针对老年群体,中山三院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研究中心主任靳津与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联合推进“肠道微生态研发与临床转化”项目,基于百岁老人肠道菌群研究,筛选出具有神经调节潜力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如丁酸、吲哚类、色氨酸衍生物等。
“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脑健康密切相关。”靳津表示,研究团队正开发组合型长寿益生菌制剂,并探索个性化补充方案,为认知障碍等慢性脑病的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周晋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