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港澳药械通”,广州医院给患者植入升级版“随身救护车”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我国每年约有50万—80万名心脏性猝死者,仅有不足1%能在院外获救,其原因是室颤发生后每延迟1分钟除颤,生存率就下跌10%。近年来,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越来越被大众了解,而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也成为许多心律失常患者的选择。

ICD被形容为“随身救护车”,是一种植入体内的设备,可以在心脏骤停发生前及时捕捉到异常的电信号,并迅速出手,拯救患者的生命。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因各种理由不适合植入ICD,而需要技术上更为先进的EV-ICD(植入在血管外的ICD)。

如今,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先进EV-ICD设备在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得到应用。截至发稿时,该院已完成全国15例相关手术中的13例。

更早用上先进药械

“以前,我们要用上先进药械,普遍比美国慢5—8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教授王景峰说,“而这次我们用上EV-ICD,和美国只差不到1年。”

追赶时间差,也体现在手术例数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教授周淑娴介绍,她去年赴美国学习相关技术时,全球开展EV-ICD植入手术仅1000多例。“当年二尖瓣钳夹术进入中国时,全球已经做了20万例了,别人的新一代产品已经出现,而我们刚刚引进了第一代。”周淑娴说。

经过学习,周淑娴成为我国首位取得EV-ICD植入带教资格的医生。几个月内,已经有3批医生从全国各地来到广州观摩和学习EV-ICD植入。

“EV-ICD不一定适合每位患者,我们正在谋划制订适合国人的一套筛选标准体系。”周淑娴认为,在EV-ICD和其他一些创新药械上,国内的经验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

王景峰说:“对另一款港澳药械通品种——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我们也在准备中国版的专家微共识,希望推进引用。”

解决多年来的临床痛点

被王景峰形容为“等待了多年的产品”,TYRX可吸收抗菌封套到底有什么用?

“我从事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有40年时间了,最怕的就是感染。”王景峰介绍,全球每年有大约150万患者接受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植入,而其中有1%—4%会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发生,患者一年内死亡率提高3倍;要把感染的设备拔除,既花钱又要担风险。”

这款新药械包含抗生素利福平和米诺环素,能对付70%以上的相关致病菌,植入后2小时就开始起效,抑菌效果持续7天,而且在9周内封套就会被完全吸收。

王景峰介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充分用好港澳药械通政策,牵头推动了多项清单内的药械通过审批,并应用到临床。“由我们医院牵头取得审批后,其他医院只需要备案就能使用,极大推动了这些药械落地。”王景峰说。

目前,该院已落地11项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港澳药械通目录内药械,且2025年全院还计划再引进3项至5项。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杨芳 杨澜

编辑 胡冰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