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插秧后,还能放入黄鳝和田螺,如此立体种养,不仅带来一田多产,更能实现生态循环提高稻、鳝、螺品质!日前,由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牵头实施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华南和东南沿海单、双季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永丰村举行“稻鳝螺”集成示范基地启动仪式,为当地科技种养业带来技术支撑,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启动仪式上,章家恩教授等一行人将黄鳝苗和田螺苗投放到稻田中,标志着这一生态种养生产技术模式在永丰村正式“扬帆起航”。随后,章家恩等专家及连山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启标就黄鳝防逃、田螺孵化、福寿螺防治、鳝螺放养密度、饲料投喂、水稻合理密植、鱼沟规格、病虫害防治等细节,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
结合当地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章家恩对“稻鳝螺”共作模式与技术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提出“四五六”发展思路与建议——
打好四张“牌”:一是打好区位牌,抓住连山“一脚踏三省”的地理位置优势,最大化利用区位优势和大湾区这趟“顺风车”,借力谋发展;二是打好生态牌,将连山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优越生态环境保护好,发挥生态屏障功能,推动发展生态产业;三是打好科技牌,华农作为农业大学,农业农村就是主战场,华农和连山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将加大对接现有技术、加快研发新技术,为连山农业产业注入新动能;四是打好文化牌,连山少数民族文化浓郁多元、民族节日节庆较多、民风民情朴实,要进一步谋划用好少数民族文化活力,以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五个“重在”:一是重在发现,要主动发现地里田间的问题;二是重在思考,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思考对策、解决问题;三是重在细心,种养一定要用心管理才有收获;四是重在创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像基地现有的福寿螺防治设施和防逃板设置就属于创新;五是重在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总结提升很关键,要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得到规范执行,才能更好地助力项目遍地开花。
六个“良”:一是良田,良田重在管理,要培肥改善土壤营养,结合冬种油菜、紫云英等。二是良种,稻鳝螺多物种共作更要注重挑选出最优良、最合适的谷种、鳝种、螺种,才能保障后续的优产;三是良法,种养从种到收经历漫长的管理,有好的管理办法是事半功倍,例如本项目面临的两造稻谷中间如何衔接的问题,就需仔细探究、寻求解决办法;四是良机,这里的良机不单单是指好的机械,还指好的设备,例如近来有机构研究出在稻田边上放集装箱养鱼产氮肥再导入稻田,氮恰恰是稻田最需要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五是良策,县、镇要有配套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才能有推动力;六是良品,优质和高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但这就是种养的最终追求,因此最后收获的必须是好品种的产品,项目才能行稳致远。
连山副县长李福永表示,章家恩教授团队十多年一直与连山农科院科技保持合作、对连山科技人员倾力培养,为连山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团队带来的技术指导和发展建议将是连山乡村全面振兴坚强的后盾。李福永表示,县农业农村局、县农科院、村委会和合作社要加强配合联动,做好后续的项目服务工作,确保项目符合国家绿色发展要求;农业农村局要会同自然资源、农科院等,推动对连山土壤的研究,为项目发展提供基础数据,积极探索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县农科院要结合项目需要,利用农科院现有的专家和人才,不仅要着力于稻谷的研究,还要加大对鳝苗、螺苗的研究,实现连山在能出好产品之余,还能产好苗、出好种;村委会和合作社要用心抓好每个环节的落实,加强沟通,实现华农项目落地、本地产业创收的双赢局面,为连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黄盈佳 李启标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