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机器人军团”:五大“最”搅动江湖风云|南方观察

南方+

02:15

东莞“机器人军团”:五大“最”搅动江湖风云

机器人领域“群星闪耀”,广东战队功不可没。据统计,全国每生产3台工业机器人,就有1台是广东造。

作为广东制造业重镇,东莞公开“家底”——全市现有机器人制造重点企业208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遍布全市,仅松山湖便聚集超500家链条企业。2024年,东莞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

通过调查走访,南方+试图从208家“东莞战队”里发现亮点,对标先进。我们发现,在工业机器人百花齐放的当下,东莞涌现出该领域的五大“最”:最早、最全、最精、最快、最科幻。

且看莞产工业机器人,如何搅动江湖风云。

五大“最”:制造?智造!

最早——金坤是全球首批参与家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

今年2月,Open AI投资的人形机器人‌Neo Gamma正式发布,是全球首批进入家庭测试阶段的量产人形机器人之一。

‌Neo Gamma会扫地、会擦玻璃、能提重物、会收衣服,如果主人暂时不需要服务,它还能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等待再次唤醒。

这款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如此“灵动”,得益于万里之外的东莞工程师们赋予它的“机械关节”。在“老本行”风生水起的2019年,金坤嗅到人形机器人崛起的“春风”,开始漫长的6年“死磕”,终于研发出专为人形机器人颈部、肩部、肘部及腰部等关键部位设计的稀土永磁转子组件。

最全——拓斯达触达20万家制造业客户,是覆盖全产业链的机器人企业。

阳春三月,跟随气温一起攀升的还有拓斯达智能工厂的生产热情。2025年,拓斯达将全面投产近200亩的新生产基地,满产后机器人年产能可突破6万台。

作为“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拓斯达,是机器人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实现“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多维覆盖的企业。据了解,拓斯达已触达超过20万家客户,其核心产品之一的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3C、汽车电子、玩具等行业,助力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

最精——鼎泰高科生产的钻针比发丝还细,创下全球量产钻针精度纪录。

注意看,眼前这些针看似普通,但通过显微镜观察会发现,上面竟刻有整齐的螺纹沟槽,这可不是普通的针,而是生产手机、电脑等3C设备必不可少的“钻针”。

鼎泰高科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设备,已实现“全自主”,做出比发丝儿更细的工业钻针:一根成年女性的头发直径约为0.07mm,鼎泰高科的样品钻针可做到0.01mm,量产能做到0.035mm,创下全球量产钻针的精度纪录。

最快——奥普特机器视觉系统在新能源锂电领域实现检测速度全球领先。

“唰——”是什么东西一闪而过?在肉眼都难以跟上的高速检测线,奥普特的机器视觉系统炼成一双“火眼金睛”,不放过任何一件瑕疵品。

在锂电池涂布工序中,奥普特通过部署6个线阵相机,实现了200米/分钟的超高速检测,远超行业主流设备的120米/分钟速度。“唯快不破”的奥普特,凭借这一手绝活,将为机器人提供复杂的视觉感知能力。

最科幻——墨现为机器人造“皮肤”,达到“仿人手”水平。

贴上一层电子皮肤,机器人仅靠触摸就能识别物体的基本信息,以往在科幻小说中才存在的画面,竟复刻在现实生活中。

墨现为机器手的每个手指头上覆盖了100个感应点,使得机器手具备了高密度且灵敏的触觉,在触碰感知方面达到“仿人手”水平。未来,墨现还将实现机器人全身的触觉覆盖,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人机交互中的表现。

东莞善于制造,更精于“智造”。工业机器人,是东莞向世界递出的崭新名片。

自己造?也帮人造!

当各种型号的机器人刷屏社交网络时,东莞如同江湖中的“扫地僧”,为武林不断输送养料。拆开各类机器人产品,里面满是东莞制造的“指纹”。

拓斯达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平台,在智能和具身结合过程中起到类似“小脑及脊椎”的联接作用,是打破虚拟数字世界和真实物理世界的核心部件。它将AI大模型和机器人躯体连接,实时传输并执行指令,从而控制机械臂,提升自主决策和操作能力。这意味着工业机器人有望突破具身智能的“小脑”瓶颈,从“能干活”变得“会干活”。

鼎泰高科拥有“磨绣花针”的绝活,它自主研发的螺纹磨和内外圆磨床,可应用于人型机器人的核心执行机构的精密零部件加工,方寸之间,“智造”精度,有望满足未来机器人精密零部件的加工需求。

墨现科技与普渡机器人合作,推出的全人形机器人PUDU D9,已在医疗、工业、服务领域开辟新场景。有了这层电子皮肤,机器人的抓取将更柔软、更灵活、更似真人。

东莞工业机器人以五“最”名动江湖,却不止步于此。莞邑工匠们正以妙思巧手,托举机器人产业更上层楼。

东莞善于制造,更愿意为全球造。

造产品?先造环境!

2024年,东莞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29万台(套),增长21.7%,占全国4.11%、全省9.27%。这一成绩可谓亮眼,但也有人追问,这是踩上风口的偶然?还是产业升级的必然?

随着人形机器人在互联网上频繁亮相,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予以关注,成就其高速发展的“小阳春”。但在东莞,这一浪潮酝酿已久,只待春风。

首先,东莞是传统制造业的“集大成者”,转型市场庞大。

这里拥有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C电子、五金模具、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的需求迫切。2024年数据显示,东莞装备制造业产值达5000亿元,为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其次,东莞有机器人扶持专项政策与顶层设计。

2025年,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形式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设立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规划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园和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同时,实施“链长制”,拓斯达作为链主企业,便带动了伺服电机、传感器等配套产业集聚。

此外,东莞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企业争相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相较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能更充分地感知到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命脉所在,也拥有更加强烈的创新诉求。近年来,东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实招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科技攻关任务,企业创新热情高涨。

如今,全国每100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4台烙有“东莞制造”的印记,这座城市的终极抱负,或是成为智能时代的“工业母机”:既生产成品,也赋能千行百业。

迎着智能化潮流,东莞“机器人军团”,出击!

策划:靳延明

撰文/脚本:唐卓

拍摄:邓浩 黄政正

动图:邓浩

剪辑:邓浩

设计:钟雨晴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