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关注广东实践,乡村CEO“香”在哪?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21世纪的乡村什么最宝贵?答案还得是——人才!3月27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头版联动刊发报道《乡村来了职业经理人》,展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颜峰村引入职业经理人,实现“二次造血”的火热实践,引发广泛关注。

乡村职业经理人,也被称“农业经理人”,更时髦的叫法是“乡村CEO”。他们既爱农业,又懂技术,还善经营,可谓“又土又潮”,堪称“六边形战士”。要知道,乡村CEO的出现并非赶时髦,而是乡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乡村的生产方式由分散走向集约,产业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其人才需求也势必发生变化。

资料图片。

有道是“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尽管当地的村干部群众基础相对更好,也熟悉本村情况,但无论是技术推广、品牌营销,还是资本管理、风险防范,背后都有一套有别于一般管理事务的专业逻辑。有鉴于此,选用运营人才还应遵照市场思维。

不过,现代元素的嵌入并非一蹴而就。报道中的乡村CEO提到,“我们不是来分蛋糕的,而是来做新蛋糕的”,简单的一句话,也从侧面道出了某种现实挑战。一方面,乡村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和“内部挖潜”的村干部相比,“外来的和尚”不一定就“好念经”,往往要花费更多工夫,去赢得村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经营乡村的过程中,村民变成了事实上的“股东”,在具体的决策上,村“两委”和乡村CEO可能存在不同意见,如何实现共建共享、密切协作,激发内生动力,也有待各方建立共识。

那么,新蛋糕“新”在哪里?正如一名经济合作社副社长所说:“职业经理人最关键的作用,不是对口袋的改变,是对脑袋的改变。”摆脱传统思维,重新认识自身“家底”,善用市场化手段,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去“整活”,就有希望得到发展增量。比如,有的乡村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然而不少村集体土地被闲置,一些独特的生态资源也未被充分发掘,有赖“超级联系人”去对接外部资源;又如,当地的农产品要提升附加值,增强议价能力,稳定的品质是基础,这就离不开标准化的管理、市场化的运营,并需要有意识地打造品牌。

城乡双向奔赴,发展天地更宽。在“要素平等交换”这个目标上,乡村CEO与“百千万工程”可谓同频同向。正因如此,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2023年10月,广东在省级层面启动了“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计划在三年内分期实施。近年来,各地也涌现了不少制度创新:广州市花都区建立职业经理人与“强村公司”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佛山市禅城区紫南村探索出“选招结合+收益共享”机制,茂名高州借力“国企+职业经理人”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乡村CEO大有可为。

乡村面貌在变,人才自身也须不断成长。比如,引入乡村CEO不算多难的事,关键是让他们特别是年轻人愿意扎根于此,或是更进一步,从“单枪匹马”发展成“自建团队”;再如,引进之后应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又如,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职业保障体系,搭建城乡要素互通平台……总之,唯有筑好人才“蓄水池”,方有源头活水来。

就在上个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合力念好这本“人才经”,才能实现更多“二次造血”,续写更多“点石成金”。

编辑 邓素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