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拥有1869所学校、约142万人在校生的惠州而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近两年来,惠州学院牵头与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大手牵小手,共绘思政教育“同心圆”。作为共同体项目的重要参与主体,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和课程优势,积极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示范品牌创建等,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地双方在构建一体化协作机制,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交流和展示,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面共同发力,一条“校地共建、校校共进、共享共融、互通互促”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协同育人路径逐渐形成。
完善协同机制
跑好思政育人“接力赛”
3月13日下午,惠州学院旭日科技大楼三楼会议厅里座无虚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美群教授做客该校“东江大讲堂”,不仅获得校内师生的广泛关注,还有许多惠州其他大中小学校的思政老师也参与其中。
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像这样共享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的场景,已经在惠州遍地开花。而这一切离不开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机制的支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办好思政教育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近年来,为打破思政课长期存在的条块分割、学段分割壁垒,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在此背景下,惠州打造一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0年5月,惠州市委教育工委、惠州市教育局依托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市直有关学校成立“惠州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与指导中心”,推动全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2023年9月,惠州学院牵头与惠州市教育局共建的惠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正式启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师联盟也同步成立。惠州学院等6所大中专院校、惠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7所中小学校和5个省市县(区)名师工作室形成共同体,初步构建起区域联动、协同推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办学历史悠久,下设6个思政理论课教研室和1个思政教育专业系,还拥有一支包括南粤优秀教师、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的优质师资队伍。依托学科、人才和资源等方面优势,该院成为惠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承担作为,带动惠州其余6所高校(高技院校)联合成立了惠州市高校(高技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联盟将立足东江流域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地方性特色思政课程,并且加强高校合作和集体备课,在团结协作中传好思政育人“接力棒”、跑好思政育人“接力赛”。
创新教学形式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课程
去年11月,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思政课堂搬到了企业。该院教师罗泽荣、王瑶、李楠组建课程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了位于仲恺高新区的TCL液晶产业园,在中国智造一线触摸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
“这真的是一台电视机吗?”回想起TCL智屏电视产品惊人的画质效果,该校化工学院的大一学生谢天毅至今仍震撼不已。他说,思政课“走出教室、走进企业”,不仅能学知识、长见识,更让他切身感受到科技产业发展最前沿的力量。
在2024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展示交流活动中,惠州学院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科技创新优智造 青春奋发展宏图》,更是斩获全省优秀教学课例一等奖。惠州全市大中小学共有11个案例入选优秀成果名单,其中优秀教学课例7个,优秀教育案例4个。
这累累硕果背后,是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不懈努力和持续追求。
对思政教育而言,课程是基础,如果课上不好,一体化建设便无从谈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听、爱听思政课,在思政课上抬头、走心呢?
事实上,自2021年11月起,惠州学院便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探索打造“罗浮山下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乡村振兴路上的思政课”等“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立足惠州学院—罗浮山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罗浮山下的思政课”这堂以情景式体验为特色的“大思政课”已持续开展近四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社会大课堂”中真实践、寻真知,惠州学院还选定了叶挺纪念馆、东江纵队纪念馆、邓演达纪念园等10家单位作为学校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去年暑期,该校大学生组建了6支队伍,深入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惠州学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的育人格局。目前,该校已培育并遴选出3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87门特色课程、82门标杆课堂、79项特色做法。
探索以赛促教
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教育一体化,核心是建好“大师资”、培育“大先生”。
“同一个内容,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学,我如何结合学生已学内容,实现差异化教学?”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王瑶博士坦言,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做好与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育人衔接,是她这几年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在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集体备课是破解思政教育“学情各异、各管一段”问题的重要途径。这之中,“同课异构”模式则是打破学段壁垒、凝聚育人合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2024年6月,惠州学院联合惠州市教育局举办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大国担当”这一主题,来自仲恺高新区惠环古塘坳小学、惠州市第一中学南湖校区、惠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四位教师,针对各自学段教学目标,选取相关教学章节授课,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为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平,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高质量学术讲座。自共同体成立以来,已先后邀请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深圳市学校思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6位专家学者,为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不仅如此,该学院还积极组织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去年1月,在惠州市“理响课堂”精品思政课大赛决赛上,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同台竞技、交流互鉴、共同成长。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梦圆荣获大中专组一等奖,教师赵静和王旭荣获大中专组三等奖。
随着共同体项目的深入推进,如今,惠州大中小学已构建起“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大师资”队伍。目前,全市5所高校已全部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专兼结合的思政教师。
“接下来,我们将在全市择优遴选一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试点学校’作为日常教研活动基地。”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雄辉表示,该学院将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项目平台,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着力搭建思政“大平台”、打造思政“大课堂”、培育思政“大师资”、构建思政“大格局”。同时,结合“双百行动”、纵向帮扶惠州市“三所学校”、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推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撰文:于蕾 李楠
图片:惠州学院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