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喊你“减肥”了!全民体重管理背后的“热”与“冷”

南方+

2024年一开年,爆瘦100斤的演员贾玲以一部春节贺岁档电影《热辣滚烫》掀起了一波全民减肥热潮;2025年伊始,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全国两会期间的喊话,再次将“减重”的热度推高。

“有些同志体重管理不太好,腰围大了,体重也超了,有的还患上了慢性病。”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雷海潮如是说。他在会上介绍了2024年制定的“体重管理年”行动,指出目的是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这一当场喊话,瞬时让“体重管理”在网络平台刷屏,“多家医院开设减重门诊”“多地医院减重门诊接诊数上升”等话题也在近期受到热议,“体重管理”“减重”等正成为过去、现在甚至未来都炙手可热的词语。当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聚焦于此,“减肥”就从一个个人化甚至私人化的行为,变成了链接起更多人力物力资源的社会公共议题。

南方+记者 杨佳 绘图

南方+记者 杨佳 绘图

减重缘何成国家“大项目”?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今年3月7日,广东省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底,二级及以上综合医疗机构提供体重管理及肥胖症诊疗服务的覆盖率不低于50%,到2026年底不低于80%。

自上而下,体重管理的热浪滚滚,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何“减肥”这一曾经的个人行为,如今却被上升到了国家级“大项目”的高度?

答案或许藏在以下这串数字里: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超重,每6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肥胖。《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而且,肥胖并不仅仅是“胖”那么简单。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与超过200种疾病相关,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柳叶刀的统计,2023年我国因超重/肥胖导致的医疗费用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

与此对应的是,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正遭遇不小的挑战:公众对肥胖的危害和科学减重认知不足,许多人未将肥胖视为需要干预的疾病,通常倾向于自行探索减肥方法,如节食、医美等方法来自行减重,忽视了健康风险;院内跨学科门诊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沉重的医疗负担遇上严峻的防治形势,体重管理就成了一件需要国家力量推动的系统性工程。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宏看来,肥胖是一种复杂的慢病,是诸多慢病的前奏。减重是控制慢病的一个重要的抓手,是贯彻国家“医防融合,关口前移”策略的具体体现,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体重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于减掉那些体重秤上的数字,而是纠正体内的代谢紊乱。在某种意义上,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肥胖率,就能有效地控制慢病率,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率。”

减重回归医院市场

《“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出,要整合专业资源、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症防治中心。

“肥胖是一种慢病,减重是一种手段,要用慢病管理的方式对肥胖人群进行综合管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暨大一院”)副院长杨景哥此前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何为综合?即多学科专家在一起出诊,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肥胖原因、合并的代谢疾病及减重效果预期。根据不同的肥胖程度和代谢病合并情况,制定个性化、一站式的综合减重方案。

对于不少广东医院来说,这一路径并非鲜事,早在多年前,就有医院率先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将肥胖干预纳入科学诊疗路径。

陈宏介绍,自己所在的珠江医院早在2012年就已经开设了减重门诊,每年平均接诊的肥胖患者超过1000人。据了解,珠江医院近年推出“互联网+三师共管”模式,对肥胖患者医学体重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团队通过微信群、“FIT三师共管”小程序等数字平台,实时追踪患者生活方式和身体数据,动态优化干预方案。

2000年开始,暨大一院开始开展减重外科手术,目前积累了接近6000例经验。2024年以来,暨大一院开始逐步探索成立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下设体重管理门诊(多学科减重门诊),整合了包括肥胖代谢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等12个科室,运用综合的手段为肥胖症患者一站式多学科诊疗服务。去年4月,暨大一院被授予“减重代谢外科全国示范单位”,是华南地区唯一获此称号的医院。

2024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我国首部肥胖症诊疗权威指南《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医疗机构肥胖症诊疗规范化水平。

杨景哥告诉南方+记者,暨大一院体重管理门诊自2024年开诊以来,至今接诊超过1200位患者,尤其两会之后,门诊量显著增加,每天接诊体重管理患者超过30位。

互联网医疗企业也没有错过这阵东风。今年1月,互联网医疗服务龙头京东健康旗下线下医疗机构宿豫医院在江苏省宿迁市首开减重门诊。该门诊专门开辟了独立的减重诊疗区,临床经验丰富的减重医疗团队会从药物干预、营养干预、运动干预、物理干预、体质管理等方面,为患者定制一人一策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减重方案。

对于京东健康而言,线上服务是其优势。3月10日,京东互联网医院正式上线“减重门诊”,用户只需在京东APP搜索“问医生”,选择减重门诊专区,即可随时随地线上问医生,获得专业、个性化的科学减重服务。

减肥药物百舸争流

2024年11月,诺和诺德旗下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在国内开出首张处方,GLP-1药物在国内减重市场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自2021年6月,司美格鲁肽在美国获批用于减重以来,以它为代表的GLP-1药物成为了减肥界的“明星”,全球药物研发企业趋之若鹜,一片新蓝海似乎正在缓缓现形。

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1日,全球处于临床阶段的GLP-1管线179个,来自全球45家企业、机构、合作单位。而根据爱尔兰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近期发布的一则研究报告,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份额预计从今年的493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15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1%。

在现已上市的GLP-1药物中,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和礼来替尔泊肽无疑是市场中最重要的两极力量。2024年,上述两款药物先后在中国获批长期体重管理适应症,持续推高减重市场期待。

诺和诺德最新披露的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实现销售额2718亿丹麦克朗(约393亿美元),以固定汇率计算增长27%,这一增长主要由GLP-1糖尿病治疗领域和肥胖症治疗领域驱动,其中肥胖症治疗领域销售额651亿丹麦克朗,以固定汇率计算增长22%。

礼来最新公布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营收达135.3亿美元,增长了45%。礼来称,涨幅主要得益于替尔泊肽的销量增长。

国内药企在GLP-1研发方面的实质性突破最早出现在2023年,来自华东医药和仁会生物,前者旗下的利拉鲁肽注射液糖尿病适应症和肥胖或超重适应症分别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是国内减重领域首款原创新药,后者旗下的贝那鲁肽是国内首款获批减重适应症的原创GLP-1新药。

今年春节期间,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在国内获批,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号称“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超长效GLP-1药物”。

此外,恒瑞医药、信达生物、丽珠集团、九源基因、复星医药等多家均有GLP-1管线研发、药物注册上的布局,力求早日在商业化上有所突破。

科学减重不易“崩盘”

热闹的讨论和市场行为背后,有一个本质的问题:为什么减重的需求市场如此庞大?

京东互联网医院内分泌科全职医生耿丽杰表示,肥胖的成因复杂,主要是受到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睡眠不足以及部分内分泌疾病会导致代谢异常,都可能引起体重增加。

而减重之所以难,一是因为减重是对个人意志的考验,是一个跟欲望做斗争的过程。一旦毅力“崩盘”,就容易“积重难返”。

“没有一种减重方法是一劳永逸的。”杨景哥提醒,饮食和行为习惯、药物、减重手术是“减重金字塔”的三个层级,生活方式干预是最重要的基石,包括饮食的控制、运动的增加、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精神状态、规律的生活习惯。

“大家常说的‘管住嘴、迈开腿’,就是一个非常精辟的总结,只有‘管住嘴、迈开腿’,让我们的热量达到一个负的平衡,才能让我们的体重下降。”杨景哥表示,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已经达到了用药的指征,那就可以使用药物来作为辅助,如果BMI更高,可以考虑做减重手术。

陈宏提醒,体重管理是一种严谨的医疗行为,一定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医学体重管理。

此外,公众对科学减重认知不足也让群体减重变得更困难。“很多人认为超重、肥胖是营养过剩,但是事实恰恰相反,体重超标的人大多是‘能量过剩’,反而更容易存在‘营养缺乏’的问题。”京东健康全职营养师武媚表示。

武媚认为,从营养的角度,科学减重的核心是控制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这需要从日常饮食、饮水、运动、睡眠以及心理情绪管控等五个重要的生活方式入手。

具体而言,她建议:首先在饮食上,要注重均衡饮食,增加蛋白质、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糖、饱和脂肪,还要定时定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第二,要坚持规律运动,建议每周150分钟以上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搭配力量训练增肌。第三,要形成监测反馈机制,定期记录体重、体脂率及围度,根据数据调整计划。第四,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7-8小时睡眠,减少久坐,避免熬夜。第五,要做好心理调节,设定合理目标,避免极端节食,用健康方式缓解压力。

南方+记者 梅子仪

统筹:严慧芳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