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床垫,是“睡眠救星”还是“智商税”?

南方+

近日,随着家博会、建博会等各类家居主题展览在一线城市火热开幕,一些主打睡眠经济、披着“AI”外衣的智能产品在媒体的注视下华丽登场。也有被AI伤害过的消费者吐槽说这是“粉墨登场”。眼尖的业内人士可能注意到,3月18日,在第25个世界睡眠日到来之际,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也高调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深度AI睡眠新革命”的新品全球发布会,推出新一代AI智能床垫,宣称能“精准监测睡眠数据”“智能调节软硬度”“改善深度睡眠”。与此同时,喜临门、穗宝、舒达、梦百合、泰普尔、趣睡等其他知名品牌,也在加紧向这个新兴市场抢滩。

然而,网络和社交媒体上关于智能床垫的吐槽却从未停止——“花了1万多,结果APP数据不准”“半夜自动调节温度,直接冻醒”“维修一次等半个月”……今年“3·15”期间,南方+房产频道收到来自中老年消费者的各类投诉不绝于耳。

一边是厂商的科技赋能、睡眠革命,一边是消费者的质疑与不满。智能床垫究竟是“睡眠救星”,还是收割焦虑的“智商税”?这个问题或许不能简单回答“是”或“否”,但可以肯定的是,当前的智能床垫市场,正经历着技术探索与营销泡沫并存的尴尬阶段。

广州家博会人气火爆     资料图片

广州家博会人气火爆     资料图片

科技光环太耀眼,实际体验很鸡肋

此前,笔者在一些家居展销会和大卖场上,亲身体验过大品牌的智能床垫,而笔者身边买过这类产品的亲友同行也比比皆是。至于实际感受则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听得最多、最公道的评价是,“在潮流面前,烧钱过了把瘾!”

最近,与同事刚好也有机会到广州家博会转了几圈,发现智能健康类产品带来的消费热潮确实火爆。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展位,智能辅助睡眠产品吸引的流量足以让其他所有参展同行眼红。

慕思作为一家东莞制造企业,早期自我宣称是法国品牌,曾被一些媒体戏称为“假洋牌”。近期,其高调发布的AI智能床垫,主打“深度学习算法”“无感监测”“自适应调节”,吸引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至于实际功用如何,只有用过才知道。

其实,类似的宣传在行业里并不鲜见。像消费者较为熟悉的喜临门、舒达、Sleep Number、小米趣睡等品牌,也都在近年纷纷推出智能产品,功能则涵盖睡眠监测(心率、呼吸、翻身次数)、智能调节(软硬度、温度、支撑性)、健康建议(睡眠质量评分、鼾症预警),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睡眠和健康科技产品,已经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红海。概念炒热后,钱实在太好赚了,所以,不管有没有实力,企业都想借着新风口分一杯羹。而各种营销宣传的功能五花八门、玄之又玄,让一些缺乏科学常识、荷包又比较鼓的中老年消费者难免多看两眼,尤其是对长期失眠、颈椎不适的“打工族”和睡眠困难户,就更是有吸引力。但问题在于,这些技术是否真的已经成熟、好用?

网络平台的智能床垫五花八门,贵的卖到几十万元一套      来源:京东APP

网络平台的智能床垫五花八门,贵的卖到几十万元一套      来源:京东APP

多位买过和试用过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向笔者坦言,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现在的智能床垫,在卖场上的价格从几千元到10万+不等,特别是名牌产品,均属于让一般家庭望而兴叹的高端消费。就算手头宽裕一点的中产或财富高净值人群,买回来用过半年后,发现用起来不仅麻烦多且经常不顺心,留也不是,扔也不是,简直就是鸡肋。

综合来说,在各大电商平台和消费者论坛上,关于智能床垫的投诉主要集中在:数据监测不准、智能调节紊乱、故障率高、操作复杂等问题,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就有“翻身几次都记录错误,深睡时间比我实际感觉少一半”“说好的自动调温,结果半夜突然加热,直接被热醒”“电机异响,售后说换零件要自费2000。”“老人根本不会用APP,最后当普通床垫睡。”

在展销会和大卖场转过的消费者,都有一种共同感受:部分品牌在营销时,其实在刻意模糊“辅助功能”和“治疗效果”的界限,比如:将“监测鼾声”包装成“预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把“记录翻身次数”等同于“矫正不良睡姿,缓解腰椎病”。为此,有人不禁感叹,这种有意的夸大宣传,让智能床垫的定位变得暧昧——它到底是科技睡眠工具,还是“保健床垫”

过度营销要批评,科技探索不能全盘否定

诚言,用“智商税”这类主观笼统的词汇,去全盘否定和一棍子打死整个睡眠健康科技品类,并不公允,也很不地道。

在一些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看来,“智商税”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暗示产品纯粹靠忽悠,毫无实际价值。但智能床垫并非如此。部分广为宣传的新技术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开发前景和应用潜力。比如,非接触式生理监测(毫米波雷达)、分区域支撑(针对腰椎不适者)等,这些功能在实验室环境下已被证明有效,实际体验过的消费者也给予过正面评价。况且,这类功能产品的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根据第三方数据,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传统床垫确实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可见,目前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智能床垫该不该存在”,而在于,厂商是否诚实告知消费者“目前技术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卖场和网络上看企业推销智能床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些保健品企业的营销。可以说熟悉的配方,同样的套路。譬如,人为制造焦虑,用“睡不好=加速衰老=免疫力下降”的所谓科学理论给文化不高的消费者洗脑。实际上,人的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床垫只是其一,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床垫能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再譬如,无限夸大功效,鼓吹“AI算法可以改善深度睡眠。实际上,有医生朋友告诉笔者,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款床垫能够可验证的“治疗”失眠;此外,大部分商家都在混淆一种概念,把“数据记录”等同于“健康干预”。消费者需要明白,智能床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能归类为“医疗设备”。说得直接一点,就像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智能床垫也无法“治愈”睡眠问题,它只能提供数据参考或有限的环境优化。

某品牌的宣传广告    来源:京东APP

某品牌的宣传广告    来源:京东APP

可见,企业要能把握智能床垫的未来,必须恪守诚信的商业底线,回归“技术务实”,而非“营销狂欢。首先,要明确功能边界,区分“监测”“调节”和“治疗”,避免误导性宣传。其次,要提升产品和功能可靠性,优化传感器精度、减少误报,让智能功能不再成“鸡肋”。再次,也要完善售后体系,因为智能硬件故障率高,亟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只有取信消费者,才能最终赢得市场

至于消费者如何避免被“割韭菜”,笔者认为,还是要普及科学常识,按需购买。如果只是想简单体验一下新鲜科技,千元级产品足够;若追求健康干预,则需确认技术是否经过医学验证。

最后提醒消费者,切记要警惕企业“万能宣传”,凡是宣称“治疗失眠”“预防疾病”的,基本可判定为夸大营销。从理性消费角度来说,最好优先选择可退换品牌,毕竟智能床垫体验因人而异,诚信是第一位的,能支持试用期的品牌更可靠。

总而言之,科技需要包容,但市场需要透明。智能床垫仍处于技术爬坡期,用“智商税”全盘否定并不公平。但厂商若继续用保健品式的话术收割焦虑,只会透支消费者信任。科技产品的进步,既需要企业的诚实创新,也需要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只有当双方都回归务实,智能睡眠才能真正从“营销概念”走向“实用革命”。

南方+记者 冯善书

编辑 邵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