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尽管人类与结核病展开了数千年的斗争,但直到今日,它仍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事实上,结核病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据估算数据,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我国就有3亿左右人口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虽然感染结核杆菌不一定发病,但5%~10%的发病概率就像一枚没有定时的“炸弹”——结核分枝杆菌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将“伺机而动”,随时可能变成活动性结核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因结核病死亡人数为125万,几乎是HIV/AIDS的两倍。尽管结核病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公众也大可不必谈“核”色变。这是因为,只要科学防治结核病,早发现、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为公众筑起结核病防治战线的背后,正是很多人鲜于提起的结核病专科医生。在汕头,作为粤东结核病诊疗中心的汕头市人民医院开展结核病治疗已有近百年历史。一份份康复出院的报告单下,折叠着结核病专科医生这一群体的一个个故事。我们也从一名结核病专家的视角,品读结核防治战线上坚守与突围的故事。
■ 从失落到岗到笃定坚守
1991年夏天,闷热的海风吹过汕头礐石山麓的结核医院,病房外的金凤花树上,一只鸣蝉正在奋力地褪去旧壳。数十公里外,一名毕业生正在期盼着自己能分配到心仪的单位。
“当我看到被派遣去礐石山边的三医院,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结核医院时,当场就哭了。”在由汕头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组建成的汕头市人民医院,肺三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吴素芳分享了她走出校园时的往事。她坦言,在校时她是医学院成绩数一数二的学生,可以直接留校任教或者到省属医院工作。最终,她因一句话而回到汕头——“我的父亲说,‘你学医了,还是回家乡才可以为家乡多一些人服务。’”就这样,她回到汕头,等待当时的人事局派遣,却等来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
彼时的礐石尚未通桥,地处偏僻,交通和生活配套都很落后,而当时的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也是一家规模连镇级卫生院都不如的结核病专科医院。就这样,吴素芳带着失落的情绪来到岗位。
“那时真是很落后,很落后!但是带教老师们特别认真地带我,她们也在那里默默地坚持了几十年,我被打动了。”吴素芳说,尤其是当她看到患者被病痛折磨的痛苦,还有的患者因不慎感染结核而遭到歧视甚至被赶出家门,她便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
她克服了设备简陋、交通不便等困难,经常吃住在科室,虚心求教老医师,细心地观察病人,勤学苦练内科基本功,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救治了一名名肺结核疑难重症病人。
30多年的坚守,她一直在医疗临床第一线开展结核病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逐步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在结核病诊治特别是在耐多药结核病的新药应用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摸索了丰富的经验。作为内科党支部书记,吴素芳也时常鼓励团队的年轻人:“我们做这些事对粤东父老乡亲非常有意义,前辈们坚持下来,我们也要传承下去!”
汕头市人民医院肺科团队向病人了解病情恢复情况。林宏涛 摄
■ 以仁心仁术书写赤诚医心
结核病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可将含结核分枝杆菌的微滴核带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病原体即可能感染。这种传播特性使得结核病临床医生面临显著的职业暴露风险,尤其是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痰液采集等近距离操作时,感染概率较普通人群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对于长期工作在结核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而言,即使严格落实好各项院内感染控制措施,他们的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也会略高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在从事这一职业过程中,他们需要拥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抵御结核杆菌的侵袭。
“年轻时都怕,心里都是一样的感受,慢慢做下来也没觉得多可怕了,主要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抵抗力。”吴素芳说,作为结核病临床医生,做好各类防护是首要工作。随着时代发展,医护人员的防护条件越臻完善,而在她刚参加工作时,只有棉纱口罩。
惟其艰险,更显可贵。结核病患者求生的眼神,以及他们病愈后出院时感激的目光,让吴素芳和团队医生护士更坚定应以赤诚的仁心仁术书写医者的初心。
吴素芳介绍了今年初科室接诊的一个案例。来自汕头市一边远乡镇的八旬老人李伯患有结核病多年,因被家人嫌弃而长期独居,直到出现休克才被送到医院。送医时,病人病情严重,全身上下很多组织都被结核侵袭,从口腔到肛门都发现了结核杆菌,身上不少组织都出现溃烂。而这名老人家还合并有糖尿病,让治疗工作更加复杂。
由于老人家属未能到院照护,科室医护团队便成为临时的“家人”。“老人在我们病区住的20多天,吃喝拉撒都是我们医护管,哪怕是在床上大便,我们也仔细给他擦洗、换药。”吴素芳说。在科室团队的轮流照护下,李伯终于病情稳定,在春节前夕得以出院,回家与家人团聚。
■ 扩容升级完善体系化防控
在团队的聚力协作下,2013年,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结核科获评省临床重点专科,进一步夯实粤东结核病诊疗中心的地位,也成为汕头市预防医学会结核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汕头市结核病定点收治医院,负责汕头市结核病住院病人的归口收治工作,承担粤东地区疑难重症结核病的转诊、会诊工作。
2024年10月,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与第二人民医院两家“百年老院”跨海牵手,实现深度融合,组建成立汕头市人民医院,定位为“大综合、强专科、应突发、重科研”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助力粤东区域有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传染病疫情监测检测及集中诊治能力。
结核病临床工作的硬件也迎来扩容升级。目前,汕头市人民医院结核科设立住院楼4栋,开放床位296张,每栋楼按照传染病区要求,严格区分入院病人通道、出院病人通道、污物通道、医务人员通道,病人按照菌阴、菌阳、耐药三类管理。医护团队也扩展至120多人,配备了电子支气管镜系统、进口螺旋CT、DR、结核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先进的诊疗设备设施,能快速给出诊断,精准指导治疗用药。
记者了解到,汕头市人民医院还同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加速结核病临床科研试验的进展。
去年底,《中国成人重症肺结核定义和诊断指南》在权威期刊正式发布,填补了国内成人重症肺结核明确定义及诊断标准的空白。这份指南,正是由吴素芳带领科室团队,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多家国内顶尖结核专科医疗机构的专家联合发起制定。在这份诊断指南的指导下,肺科医生可以在肺结核早期更及时地进行干预,最大限度避免疾病向重症进展,更好地造福患者。
汕头市人民医院还与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联动,形成了高效的结核病人监测发现、送医治疗、康复随访的全链条机制。该院还与汕头各区县慢病站紧密配合,持续推动结核防治技术的下沉,畅通病人转诊绿色通道。
吴素芳介绍,汕头市人民医院还将推动打造粤东结核病专科联盟,构建高效完善的结核病防治体系,实现治疗服务的标准化、同质化,促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起可提供连续性服务的一体化结核病服务网络,更好地守护粤东地区群众。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何乐知 林宏涛 连亨杰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