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至,万物竞发。
在这生机盎然的好时节,3月27日,肇庆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全面落实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强市,成于实干。
2021年以来,肇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补短板强弱项、强龙头建基地、深改革激活力,一座座崭新学校拔地而起、一批批“名师工作室”揭牌成立、一所所科研实验室攻坚克难、一个个创客空间孵化梦想……都是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奋斗足迹,记录着肇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坚实步伐。
当前,肇庆持续抓好教育资源扩优工程、教育教学提质工程、教育助力“百千万工程”、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工程、强师铸魂增效工程、教育发展保障工程,全力创建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和大湾区西部职业教育新高地,以教育之强带动科技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城市之强。
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建设有力落地
北岭山下,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实验学校施工正酣,目前学校主体建筑已封顶,室内外装修密锣紧鼓推进中,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该校由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全资建设并捐赠使用权给端州区人民政府,按九年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管理,是一所“民建公办”学校。学校建成后可容纳48个教学班,其中小学36个班级、初中12个班级,新增学位2220余个,填补北岭片区公立基础教育空白。
“让每一个生活在肇庆的孩子有书读、读好书,始终是肇庆教育事业的目标。”肇庆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肇庆聚焦中小学公办学位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按照“解燃眉之急、谋长远规划”原则,综合考虑各片区学位需求和用地实际,将学校项目分为学位紧缺型、布点规划型,合理安排学校建设攻坚计划。肇庆结合地方实际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扩容提质“两个工程”(新建扩建公办中小学校工程、优质学校倍增工程)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扩大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破解全市基础教育的短板弱项。
肇庆持续扩大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图为肇庆市第一小学信安校区。黄咏欣 摄
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进,促成大幅度扩容。2021年以来,肇庆上下齐心攻坚克难,筹措资金56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123所,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公办学位10.45万个,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十四五”任务,学位供给规模超过以往历史同期,彻底扭转市辖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局面。同时,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城镇化进程、产业布局等因素,编制《肇庆市中心城区幼儿园、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2022—2035)》,保障了学位建设的持续性和科学性。
肇庆从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入手,完成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55所,新增学位1.5万个、新增学校床位6306个,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通过优化整合乡村教学点392个,全市3.34万名学生集中到中心校享受优质教育。
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清晨,教学楼里书声琅琅,标准跑道上你追我赶,实验室内大胆求证,肇庆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睦岗校区处处洋溢着青春活力。
曾经,端州区睦岗街道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甚至没有公办幼儿园。
肇庆市第一中学(睦岗校区)。
破局的关键在于集团化办学。端州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发挥名校辐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将优质教学、评价和管理经验复制到集团内所有校区,实现新建学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
2022年以来,睦岗第一所公办幼儿园——肇庆实验幼儿园睦岗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肇庆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祥和校区、全区首间公办寄宿制初中——肇庆市第一中学睦岗校区等一批学校接连“上新”,该片区已实现优质教育集团资源全学段覆盖。
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在扩容,优在提质。近年来,肇庆市将集团化办学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重要任务,指导各地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肇庆指导支持各地教育集团有计划吸纳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的学校、新建学校作为成员校,形成“名校+农村学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强化优质带动,并鼓励教育集团和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对接合作,有条件的市直学校和端州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采取新建校区、委托管理、合作办学等方式,到各县(市、区)开展集团化办学。
肇庆指导支持各地教育集团吸纳农村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成员校,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图为肇庆市第十六小(江滨校区)
在师资保障上,肇庆各地在深入推进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的基础上,推动教育集团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加强在各成员校之间流动。各教育集团充分发挥集团内名校(园)长、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共建课程建设中心、骨干教师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
截至目前,肇庆全市累计组建教育集团总数达57个、教育共同体29个,覆盖面约50多万名学生,12个教育集团入选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实现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五育”并举护航学生身心健康
在怀集县教师发展中心附属石龙小学的大课间,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跳房子、接力跑、跳皮筋等趣味游戏,校园操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今年2月,肇庆市教育局发布《肇庆市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将学校课间休息从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到操场,走向阳光。学生“动”起来、“跑”起来、“笑”起来,成为肇庆校园一道道靓丽风景。
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肇庆市第一中学供图
近年来,肇庆坚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位肇庆学子肩上有责、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
在德育工作上,肇庆常态化全覆盖开展“思政第一课”,构建“课程+实践+协同”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组建全市高校和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16个,遴选认定首批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6个,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肇庆每年组织开展“传承经典·立德树人”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品牌,深入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认定11家劳动教育基地,20所市级特色学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肇庆大力推进研学实践教育,成立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联盟,超过30家基地加入联盟,整合和发布研学实践产品19个。成立肇庆市研学实践教育协会,加强基地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鼓励错位发展,共同打造肇庆研学品牌。
近年来,肇庆体艺特色成效显著,深化体教融合,加强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构建完善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成功承办多项省级中小学生体育锦标赛。启动肇庆市中小学“天天动起来”校园体育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下降。
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开展劳动基地实践活动。
此外,肇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建立县域劳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实现县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全覆盖,认定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基地3所。推进教育“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高要区第二中学星科校区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
打造大湾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新高地
在广东理工学院的加工中心实验基地,学生们在“工程训练C”课堂中专注操作仪器,在实操中提升对接企业需求的能力。
目前,该校已与国内多家企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出版教材等形式实现校企共赢。“我们与华为讯方公司、用友新道集团、上海高顿教育等企业签订人才培养项目,并设立了人工智能、华为ICT等六大产业学院,探索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路径。”该校科技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理工学院(鼎湖校区)。
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结合点。目前,肇庆高度重视民办教育投资发展,助力民办学校解决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全力打造大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和大湾区西部职业教育新高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以来新增5所高校,共达11所,在校生从14.56万人增加到16.5万人;中职、技工院校在校生从7.7万人增加至超9万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位居全省前列,为肇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面对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肇庆各高校蓄力打出“精准牌”,产教融合效益突显,全市中职、技工院校主干专业与本地主导产业匹配度提高至85%以上;结合市“主导+特色”产业,各高校陆续启动专业调整,新增设置了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专业。
“把学院‘建’到工厂去,我校计划与宁德时代、小鹏汽车等企业共建‘现场工程师学院’。”广东理工学院校长陈晓阳说。
目前,肇庆市打造的一批“风华班”“小鹏班”定向培养人才正有力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结合,市中职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室等项目达24个,通过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达758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风华现场工程师学院揭牌。
在各方努力下,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已在肇庆构建:肇庆学院建成广东省地方院校首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肇庆医学院“十年磨一剑”成功升本;各院校紧紧围绕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任务制定落实“施工图”……
下一步,肇庆将继续高位推动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以《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施工图、任务表,把走廊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才集聚地。
在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的新机遇下,各高校正积极向其靠拢,充分利用科教创新走廊优势,抢抓机遇发展自我,在创新与突破中实现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赋能。
策划:赵进
统筹:吴帆
采写:南方+记者 施亮 刘舜欣
通讯员:黎志鋆 方小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