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标注历史方位,改革标刻时代维度。当2025年的春风掠过五桂山麓,拂过岐江两岸,中山两会如期启幕。
一样的再出发,在这个春天,却有了不同的内涵——
从“工改”(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改出新空间、治水治出新风貌,到企业回归成趋势、数字化革命成浪潮,再到深中融合大提速、开放发展开新局,再到GDP破4000亿、城市能级新跨越,回望中山三年多来的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其改革力度之大、之强,对城市发展系统谋划之深、之远,为中山近年罕见。
千日攻坚,成就万般变化。有多少艰辛,就有多少突围、多少荣光。
3年多前,或许很难想象,在中山市松苑路1号会议中心召开的一场“工改”工作动员会,成就了一座城市4.6万亩高质量产业空间的蝶变;一场始于央督通报的水污染治理,开启了一座城市美丽河湖保护建设的新征程;一个超级工程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区位价值……从当年的“到底行不行”,到今天的“为什么能”,改革开路,不可能正变成可能,疑问正在变为赞叹,时间正在给出答案。
开新局于惊涛骇浪之际,破藩篱于新旧转换之间,浩浩乎铸开放之新格局。在深中通道贯通的历史性时刻,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潮声中,中山以改革之力,完成了从昔日“广东四小虎”到如今“湾区新势力”的惊艳一跃。
站上新起点的中山,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GDP破4000亿后,这场奔跑不是抵达了终点而是来到了新起点。
破茧乘风从头越,如今,这座城市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新坐标上——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见成效的关键期,在高质量发展攻坚突围的转折点,中山再次吹响号角: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奋力开创中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需争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因为——
革故鼎新,从来是千锤百炼;创新求变,必然要勇往直前。
一
在危与机的交织中锐意改革,从头越,是破题与突围的辩证法。
中山“4000亿答卷”,写满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
历经40多年开放发展,作为传统制造业城市,中山一度陷入“缺地少土”的困境。因增资扩产无地可用,有企业一度外迁。
“中山之困”,困在空间,更困在思维。当传统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与“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当“镇域经济”碎片化与“市域统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山比任何时候都更需直面“成长的烦恼”。
唯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方能突围。这一次,中山下了决心,花了功夫,走出新路。
2024年,中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4143 亿元、增长 3.7%,增速居珠三角第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 1500 亿元、增长 5.4%;进出口总额 2840 亿元、增长 10.3%,增速居珠三角第四;城市综合信用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工业投资总额增长10.9%,连续 29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升至44.8%,实现三年总量翻一番。
其中,制造业的“含金量”持续上升: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1.2%;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6.56%,跑进全省前列,排名珠三角第一。在“高手如云”的制造强省广东,中山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仍然在全省排名前5,仅次于广深佛莞4座万亿大市。取得这样的数字化转型成效,实属不易。
制造业升级,新质生产力集聚。中山制造业跻身“国家级”再上三榜: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智能家电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智能锁具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此外,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增至 42 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增至38 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近1900 家。
从这个意义而言,GDP破4000亿,也是中山制造业的胜利。
企业信心回归,市场活力涌动。截至2025年2月底,中山市实有经营主体总量693052户,总数位居全省第七;同比增长6.57%,增速跃居珠三角地级市第一,为近两年来首次。
企业蓬勃发展,商业焕然一新。盒马鲜生中山首店开业持续火爆,富逸城TopPark商圈开业首日客流量超20万人次,山姆会员商店项目加快建设。市民都说,不再舍近求远,在中山消费,体验感确实不一样了。
商业消费火爆,是人流带来的烟火气。深中通道通车以后的第一个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到大年初二,来到中山市的客流量接近200万人,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了24%。其中,来到中山的深圳人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97%。实现旅游收入11.37亿元,同比增长12.35%。
从“一镇一品”的草根经济到“专精特新”的产业集群,从“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到“智造强市”的创新矩阵,从一个工业城市到“文旅新贵”,中山用40年完成了从农业县到工业城市的改变,用三年时间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跃升、从宜居小城到“湾区网红”的转换。
二
在守与创的博弈中锐意进取,从头越,是重构与升级的方法论。
中山“4000亿答卷”,开启了新一轮智造征程。
今天的中山,既面临产业转型的“娄山关”,也迎来了深中通道贯通、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腊子口”。在破立之间重塑竞争力,在竞合之中抢抓新机遇,中山以系统思维启动全面深化改革,果断打破路径依赖。
从“速度焦虑”转向“质量追求”,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山谋的是长远发展的路子,下的是改革破局的“苦药良方”。
产业版图在重构。
一方面,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速度在加快——从2022年起,中山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全市首期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2024年,中山推动上千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也是近年来该市数字化转型力度最大的一年,将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拉升至超过3/4。如今,有了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加持,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有了更多抓手,未来一批示范工厂、示范车间、示范企业项目将先后涌现;智能家电、板式家具、五金锁具等行业“链式改造”深入推进,“全屋智能”有望成为全国典范。“让高质量成为中山制造的鲜明标识”,再次走向全国,中山智造正在革新。
一方面,新兴产业在培育壮大——解码大脑“密语”、伴飞低空经济、化身“电梯管家”、赋能工业“心脏”、实现智慧辅导……在中山,场景创新催生“智造”新动能,一场改变传统、指向未来的“智造”变革,正在星罗棋布的中山制造工厂里上演。今年3月,中山首批全市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公布,包括智能调度排产、智慧仓储、机器视觉质检等50个场景在列。依托于数字信息化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发展,AI赋能中山制造的产业浪潮加速涌来。与此同时,生物医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上量提质、聚链成群加快形成;湾区光谷、药谷、智谷聚势成形;当板芙无人机智能生产基地、坦洲低空经济产业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智慧物流、空中交通、文体旅游、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也逐步走进中山现实。
“过去靠‘三来一补’就能躺赢,现在没有‘硬科技’寸步难行。”中山企业家的共识,正在改变这座城市的制造格局。
三
在破与立的激荡中向海图强,从头越,是开放与融合的发展轴。
中山“4000亿答卷”,背后是系统改革的质变。
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从“一镇一品”到“全域统筹”,中山以湾区思维改革重构发展逻辑,优化资源配置,让创新要素在珠江口西岸自由流淌。
桥接世界,中山向东打开开放发展的新窗口——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项目同步通车,深中航空港、跨市公交专线同步启用。如今,新中山客运口岸实现通航并增开至深圳蛇口航线,深江铁路中山段加快建设,深中交通一体化水平明显提升。
这其中,有深中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稳步推进,“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研发+中山转化”“深圳链主+中山配套”的产业合作模式,正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产业协作的先锋。这一协作模式的意义,在于探索“1+1>2”的新可能:中山拥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在我国39个工业大类中,该市占33个。拥有38个国家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制造链反应能力堪称“世界级”。而深圳,则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之城,深圳庞大的市场主体也沿着深中通道,迈上珠江口西岸土地,探索新商机。深中产业联动,不仅是跨越珠江口的联动,更是世界级湾区所探索的一次产业链延伸实践。
深中联动,企业是主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蓝图正由深中企业联手不断兑现:新能源产业,两市探索技术联盟——
2022年,深中企业联手成立中山市氢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联盟,如今在翠亨新区,已聚集了中国南方原子能科学与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带有深圳“基因”的创新平台和项目;
低空经济,在两地高速起飞——2024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首条跨海低空物流商业化航线启动,首架货运无人机从深圳蛇口赤湾港起飞抵达到中山小榄,全程仅用时45分钟。
同月,中山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揭牌成立。随后,深中两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签约成立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两地将加强产业协同创新,拓展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在低空经济标准建设、低空经济产教融合、低空新基建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这其中,还有深中公积金的互认互通,有两地医保联网结算的持续扩围,有增至700多项的“深中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有两地无差别营商环境的加快构建,有不断增加的中山“港澳药械通”批件数量。
在珠江口开启“深圳+中山”协同进程,未来,深中共探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将迎来更多可能性。
四
在人与城的奔赴中定义未来,从头越,是民生与发展的协奏曲。
中山“4000亿答卷”,最终要落脚于万家灯火的温度。
在新坐标起点上召开的中山两会,所承载的不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预期,更是400多万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具象期待:从“百千万工程”绘就的城乡融合新图景,到“绿美中山”勾勒的生态宜居新画卷;从“一老一小”民生实事的清单式推进,到教育医疗“软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中山始终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置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
三年多来,中山以“工改”破局,腾挪出连片万亩产业空间。超4.6万亩新空间,不仅服务上千家企业增资扩产、转型升级,预计拉动新增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也让村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集体收入增幅最高达30倍,是名副其实的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三年多来,中山以“营商环境”重塑竞争力。不仅让“拿地即动工”成为常态,“中山速度”成为招商金字招牌,也让便企利民的基层数字政府已在中山镇街全面开花,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高频事项实现“即来即办、最多跑一次”。
三年多来,中山以“治水”攻坚,重塑岭南水乡生态底色。不仅重塑了治污体系,也让市民群众看到了水清岸绿、走进了一批新建的亲水平台。2021年年底以来,中山新建超6200公里管网、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让污水处理能力增幅79%,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21.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至8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至96%。从“治”到“美”,开启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岭南水乡新韵,同样构成了市民对城市的获得感、认同感。
正如岐江两岸的灯火,既照亮现代楼宇的轮廓,也温暖市井巷陌的烟火——这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注脚: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的跃升中触摸获得感,在时代的浪潮里共享尊严感。
五
在竞与合的坐标中开辟新局,从头越,是当下与未来的接力赛。
中山“4000亿答卷”,打开的是历史,锚定的是未来。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两会凝聚共识、擘画蓝图,当中山以“从头越”的姿态整装再发,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转型突围,更是一场自我求变求新的产城革命:在历史的长考中,唯有时刻保持“归零”的勇气、“赶考”的自觉、“破局”的智慧,才能在下一场赶考中赢得新的胜利。
三月之春,正是万象更新之季。3月,中山总部企业新增17家,制造矩阵再壮大;上市公司再增一员,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1479)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湾区光谷”再增助力;市镇开展“大兵团招商”,由市委书记率队到杭州市、上海市开展招商引资考察活动,以日夜兼程奋斗、争分夺秒奔跑的精气神,全力引进落地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支撑中山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就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赵宏抛出“中国抗癌药击败了全球最畅销抗癌药”话题,让社会目光聚焦到中山药企康方生物——这款抗癌药,就是该公司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注射液,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用“中国医药行业的DeepSeek时刻”定义这场胜利。在这个充满创新创业传奇的土地上,一个个中山产品、中山企业、中山故事走出大湾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刻成为历史,历史孕育未来。从头越,再出发,此刻的中山,正以市两会为新的起点,在珠江潮涌中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改革答卷,赢得更多的“DeepSeek时刻”。我们相信,一座永远在超越自我路上的城市,必定有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决胜未来的底气。
采写:南方+记者 罗丽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