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洗文身又贵又痛,唉,早知道就不文身了。”小朋(化名)因涉嫌盗窃罪被附条件不起诉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检察院对其开展了一系列帮教矫治工作。近日,该院在开展跟踪回访时,发现刚满18岁的小朋已经把曾经的文身洗掉了。
2023年底,小朋与小玲(均为化名)因盗窃电动车卡钳、避震等零部件被公安机关移送至荔湾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经审查,荔湾区检察院决定对二人作附条件不起诉处理,并依托与公安、教育、妇联、团委等部门协作配合建立的家庭教育指导、分级矫治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对二人开展矫治教育。
检察官在翻阅小玲撰写的听课体会时发现,小玲可能存在焦虑、抑郁情绪。而针对本案的社会调查显示,小朋不愿意与家人亲近,有什么困难都是找所谓的“兄弟”帮忙。
检察院针对小玲和小朋的不同“症结”,设计了定制化帮教模式:为小玲链接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其开展一对一辅导;指引小朋妈妈参加该院推出的家庭教育指导线上课程,学习与孩子沟通。
半年后,小玲通过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逐渐走出了情绪低谷。而小朋和妈妈的关系逐渐拉近,变得更愿意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心事。“孩子最近懂事了很多,说了很多大学里的新鲜事,洗文身也让我陪他一起去。”小朋的妈妈欣慰地向检察官讲述小朋的变化。
小朋和小玲的成功“转型”,是荔湾区检察院推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的一个缩影。该院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或者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干预、跟踪帮教和定期回访,并将家长纳入帮教小组。
据悉,荔湾区检察院还建立了讯问(询问)未成年人“十必问”清单、公益诉讼观察员机制、检警协作调查机制等方式,依托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类案监督模型。围绕案件中发现的未成年人文身问题,召集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街道共同磋商座谈,提出整治建议,督促其将辖区文身店纳入规范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荔湾区检察院持续擦亮“法翼天使”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创立“六维”普法机制,普法云课堂在“南方+”荔湾频道同步向全区89间学校播出,受众10万余人。
“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矫治和帮教机制缺一不可。”荔湾区检察院未检办负责人说。接下来,该院将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化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助推“六大保护”融通发力,帮助更多的“迷途少年”回归正轨。
南方+记者 孟健
通讯员 荔检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