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河涌变景观带,家门口享受“公园20分钟效应”|中山干部群众话“百千万工程”治水

南方+

01:40

南区治水

小桥、流水、人家,在中山市南区街道,马恒河清澈的河水倒映出岸上的三角梅,尽展岭南水乡风情。

河岸边,有村民骑自行车经小桥而过,有村民带着小朋友来散步、看风景,不时还有蝴蝶掠过。马恒河紧邻恒美村,如今,村民们不出村就能享受“20分钟公园效应”。

中山治水工程带来的不仅是景观蝶变,更重塑了人与水乡的亲密关系。这泓碧水早已化作滋润心灵的清泉,荡漾在每一个恒美村村民心间。

马恒河。

黑水变活水,马恒河实现“变身”

“以前,河里有漂浮物,而且河水像是死水,发黑发臭;现在河水又重新流动起来,水清了很多,臭味也没了,还能看到鱼在下面游。”恒美村村民刘志豪开心地说,在村里生活了28年,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干净的马恒河。

“施工团队用挖机挖淤泥、用仪器测量水质,效果出来确实很好!”刘志豪说。由于村中道路较窄,挖机进行清淤作业时难免阻碍村民通行。与大部分村民一样,刘志豪刚开始也对施工阻碍通行有所不满。经过治水专班、村委工作人员细心讲解,刘志豪不仅表示支持,还积极主动向亲朋好友宣传,争取他们的理解,为民生工程贡献力量。

作为中山市重点民生工程,从2018年12月到2020年6月,历时1年半,南区街道马恒河水体整治工程全面完成,马恒河也终于褪去了沉积的浊色纱衣。

期间,无数一线治水工作者前赴后继,参与到马恒河“大变身”这项工程中,他们数不清的汗水落在井里、河道上,共同构筑起马恒河新的生命脉络。

“遇到不少困难,但大家干劲都很足,很有拼搏精神。就算难扛,我们也硬扛下来了。”南区街道农村污水治理项目的一线工作人员谭杰铸脸上泛起自豪的红晕。他身后,完成改造的马恒河正流淌着清泉,而之前这里还是淤塞的“臭河涌”。

马恒河旁边的恒美公园。

马恒河旁边的恒美公园。

逐一破解难题,“关关难过关关过”

回想治水之初,在村民沟通这道坎上,谭杰铸和队友们便磨破了嘴皮。“村民们习惯了原有的污水排放方式,对改造不理解、不认同,我们就耐心讲解其中利害。”谭杰铸回忆道。

同样令他们犯难的还有农村犹如盘丝洞般的地下管网,谭杰铸和队友深入地底,仔细摸排管网情况,做到应接尽接,推动实现“长治久清”。

而更考验团队韧性的,是项目落实中遇到的“意料之外”。

“治水任务重、工期紧,加上市民投诉、恶劣天气等突发状况,让施工团队措手不及。”谭杰铸介绍。凭借着“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坚持,谭杰铸和队友们让项目在“零增员”的情况下,得以按期完成。

马恒河整治后,河道干净整洁。

马恒河整治后,河道干净整洁。

确保数据精准,为治水工程提供扎实凭证

治水工作千头万绪,每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一员,南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冯泽炫主要负责项目费用核算、项目相关数据核对等工作,面对一堆数据是他每天的工作日常。

“52个子项目的实施规程、超70公里管网建设量的审定、上百次的现场调研协调等等,表格上一行行、一列列的栏目、数据,需要逐一盯着,一丝错误和遗漏都不能放过。”冯泽炫说。

上万条数据如同交织的河道水系,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系统性误差”。如何让工程更方便市民?如何提升工程效率,以更具性价比的方式开展项目?

这不仅需要在工位上细致核对,冯泽炫与同事还要到施工现场开展实地勘察,他们用缜密的态度为治水工作提供精准数据,在数据洪流中为这项民生工程贡献力量。

【编者按】

3月21日,中山高规格召开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工作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吹响从水污染治理向美丽河湖保护建设进军的号角,深入实施美丽河湖保护建设十大工程,把中山建设成“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美丽岭南水乡。回顾中山治水千日攻坚,该市把水污染治理作为 “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以最坚决态度、最大决心、最有力措施打响这场翻身仗,从根本上扭转了极其被动的治水局面,取得了阶段性战果。

三年后,春又至。走在中山城镇,一条条河涌从“恶臭难闻”逐渐变为水清岸绿,景色美了,人流多了,一大批亲水平台涌现,一河两岸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即日起,南方+将回访经过治理的中山河涌,从群众的获得感看中山治水之变。

统筹:罗丽娟

撰文/摄影:张燕冰

编辑 李姗恒 钟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