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粤海置地控股有限公司(00124.HK)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公告,2024年度综合收入约67.59亿港元,较2023年度38.77亿港元,同比增加约74.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亏损约13.83亿港元,同比2023年亏损24.45亿港元,实现大幅减亏近11亿港元。
粤海置地表示,2024年度收入增加,主要因物业销售总楼面面积较上年度增加;归属于公司持有者亏损减少,主要因本年存货减值损失有所减少。
加速项目去化、债务优化
在销售去化方面,粤海置地确实抢抓市场窗口期,多管齐下创新销售策略,通过数字化营销等方式,加速存量项目去化。
据悉,2024年,广州•粤海云港城、江门•粤海城、珠海•粤海拾桂府等项目销售套数在所在区域名列前茅。自持商业整体经营平稳,深圳•粤海城项目写字楼以“龙头先行+加速快跑”的招商策略,在优质龙头客户先行落地的示范效应下,带动出租率持续提升。
广州·粤海云港城项目实景图 南方+ 柴亚娟 拍摄
在保交付方面,广州·粤海云港城已在2024年11月开始交付,比原定交付时间提前半年左右;中山•粤海城、珠海•粤海拾桂府、佛山•粤海拾桂府、江门•粤海城等主要交付项目一次到访交付率超96%,优于行业均值。
现金流方面,较2023年略有欠缺。截至2024年底,粤海置地现金及银行结余(包括受限制银行结余和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约为34.12亿港元,相对2023年底的45.36亿港元,按年减少约24.8%。粤海置地方面表示,主要由于本回顾年度偿还了较多银行及关联方借款;2024年度经营业务所得现金流入净额约19.36亿港元,对比2023年度的36.07亿港元,较上年度减少46.36%,称主要由于本回顾年度物业销售回款减少。
债务方面有所改善。截至2024年底粤海置地带息贷款合共约204.51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38.60亿港元,减少约34.09亿港元。不过,这主要得益于粤海置地通过抵押贷款的形式引入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如深圳•粤海城项目物业抵押贷款获融资额度4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底,粤海置地累计将约112.18亿港元资产抵押以获得若干银行贷款。
股权结构变化,粤海控股直接控股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9日,粤海置地与其当时的直接控股股东粤海投资有限公司粤海投资共同公布《粤海投资建议实物分派粤海置地股份》。公告指出,粤海投资股东每持有1股粤海投资股份,将获得0.193股粤海置地股份,粤海投资将向全体股东派发总计约12.62亿股粤海置地股份。派发实施完成后,粤海置地不再为粤海投资的附属公司,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最大规模的境外综合性企业集团成为粤海置地直接控股股东,合共持有粤海置地已发行股本的约42.9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的股权架构将有利于粤海置地更有效地发挥最终控股股东粤海控股的资源、关系和支持以及粤海控股系内各相关业务的协同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粤海置地在大湾区的业务稳健发展。
此外,股权结构变化有效缓解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度集中的状况。粤海置地公众流通股的比例将得以提升,进而促进提升股份交易活跃度,使得更多股东有机会参与到粤海置地的业务发展,为粤海置地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不过,虽然粤海置地作为广东省唯一将房地产列为主业的省属国企,在湾区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将大湾区作为发展房地产业务主营地的国央企并不在少数,粤海置地面临的竞争同样激烈。粤海控股成为粤海置地的直接控股股东后,能否助力粤海置地2025年交出一份更精彩的业绩答卷,仍有待市场的考验。
◎相关报道
南方+记者 柴亚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