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每个细胞的“前世今生”,又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落地广州

南方+

00:39

追踪每个细胞的“前世今生”,又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落地广州

3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下称“广州健康院”)牵头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下称“细胞谱系设施”)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启动建设。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也是广州市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由一颗受精卵分化为形态功能各异的细胞,再紧密地组织成一个人体,这其中的规律到底由谁写定,又由谁执行?细胞谱系设施有望回答这个问题。

细胞谱系设施首席科学家钟南山说:“希望细胞谱系设施产出一批引领世界的原创成果,培养一批顶尖人才,孵化一批创新企业,真正成为护佑人民健康的‘国之盾牌’。”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解码细胞的全生命周期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人体由约40万亿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从一个受精卵开始,所历经增殖、分化直至衰老的全生命周期动态演化过程,就是“细胞谱系”。

解析细胞谱系被誉为揭示生命发育与演变奥秘、操纵生命活动的“钥匙”,也是细胞命运转变的高精度“导航图”。

古有扁鹊通过望闻问切诊断人体疾病,今有细胞谱系设施通过解码细胞谱系预测疾病筛药验药。该设施将以样品保活存储、空间多组学、先进成像等创新技术和装置研发为核心,集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建出涵盖发育、疾病、衰老三大维度的数字化细胞谱系。

“这就像为生命编写一部详尽的‘细胞家谱’,让科学家乃至公众能够清晰追踪每个细胞的‘前世今生’。”广州健康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研究员,细胞谱系设施总指挥孙飞表示。

为了挑战“生命之问”,细胞谱系设施准备了三大手段:

“全息扫描仪”——利用核磁共振成像、CT、质谱等多种技术,为人类各种组织器官的细胞拍下“全景照片”“全息视频”,记录代谢活动和细胞演变的过程,并形成影像组、转录组、表观组、空间组、蛋白组、代谢组、超微结构组7大类数据。

“数据图书馆”——把这些数据标准化存储和处理,形成组织器官“细胞谱系数据库”,为每个细胞开辟一本“超级档案”,记录它的“身高、体重、职业、住址、社交关系”等信息。

“数字孪生人”——基于海量数据,在数字世界中构建一个高精度单细胞级别的数字生理人大模型,用它模拟生命发育过程,还能使它“生病”、给它“试药”,探索其中的机理,增进人类对疾病的了解。

规划建设周期4.5年

当前全球创新药研发平均耗时10年、耗资26亿美元,但临床成功率不足10%,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药物研发过程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不能模拟人类生命系统反应。

有了数字生理人大模型,科学家可以回溯、模拟、预测疾病细胞谱系演化,不仅可以精准定位病变驱动关键靶点,还可以在数字人体测毒试药,有望突破药物研发的“死亡之谷”。

“未来,细胞谱系设施有望可以用患者细胞信息打造一个‘数字患者’,预演不同治疗手段在数字患者体内治疗效果,实现治疗手段的‘量体裁衣’。”广州健康院研究员、细胞谱系设施副总指挥兼总工艺师陈捷凯表示,细胞谱系设施将强化AI与数据资源整合,打造创新模型,并与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项目规划建设周期4.5年,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将绘制人体中全生命周期的细胞时空演化图谱,打造数字细胞AI大模型,构建数字生理人,创新生物医疗检测新范式,开辟生物医药研发新赛道,在试剂、仪器、软件和数据等方面产出一批创新性科技成果和产品。

细胞谱系设施

细胞谱系设施

聚力打造世界级细胞科学中心

回望近代科学研究进程,科研范式经历了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的迭代递进,而随着科研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被称为“大数据科学”的新范式正在兴起。

细胞谱系设施将建设绘制细胞谱系的自动化工程产线,包含样本预处理、样品存储、多尺度成像分析、多组学分析、数据处理和验证等工艺流程,标准化采集多种模态数据,建成数字孪生索引的细胞谱系资源库。

细胞谱系设施

细胞谱系设施

细胞谱系设施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体系,未来将植根广州国际生物岛,赋能大湾区,链动全世界。随着细胞谱系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将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和团队汇聚广州,开展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人类细胞谱系研究领域发展,将细胞谱系设施打造成世界级细胞科学中心。设施建成后将全方位支撑生命健康领域理论创新和产业发展,服务研究机构、高校、药企和医院,为新型颠覆性医疗技术的诞生奠定基础。

文字:南方+记者 钟哲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编辑 古嘉莹 卓佩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