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数字化转型根源是技术驱动,或者是流程驱动,其实都不是,组织驱动代表放合适的人在岗位上。搞IT人的很喜欢谈技术,但技术只是工具,数字化转型真正转的是人的思维。”
最高峰时,波司登有上万家门店,如今只有3000多家,但营收还在持续增长。近日,SAP在上海举办SAP Business Unleashed 创新日,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物流总监戴建国接受南方+记者访谈时表示,数字化也是一场“权力变革”,通过“云端一盘货”改革,倒逼门店共享库存,进而解决服装行业最头痛的库存问题。
数据显示,波司登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2023/24财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32.14亿元,同比增长38.4%。
转型第一步
品牌入手,和年轻人找共同点
对波司登来说,最初的数字化转型,当时被称之为“零售变革”,以便直面消费者。近年来,波司登营收及利润持续高速增长,这也和转型有必然关系。
成立于1976年的波司登,早前同绝大部分鞋服企业一样,做的是批发业务,把货品卖给代理商,就算实现了销售,这是比较传统的经营模式。
到2012年,企业明显发现,这种模式风险大,因为市场只要有风吹草动,即便把货品卖给了代理商,或者压货给了代理商,只要没有卖给最终消费者,库存归根结底还是品牌商的,只是存储地点发生了变化。
“以至于,有一些品牌商,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主动采取回购措施,以保证品牌形象、代理商利益。”戴建国说。
到2014年,波司登主动开启零售变革并接入SAP系统。“其实当时是很难的,因为人有惯性思维,最难的是改变人的意识,思维是最难改变的。”戴建国说,数字化转型,考验的不是技术,技术只是工具辅助,能有更高的效率把事情做对。
他强调,IT人员很喜欢讲技术,其实技术不重要,说直白一点,很多技术可以买,买不了可以外包,但品牌、思维是外包不了的。
在这一阶段中,数字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甚至看不到明显成效,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时候就会想放弃。
到2018年,波司登开始第二次大调整,相比前期转型更多讲技术,上了一堆系统,最后发现根本不解决问题,只是多了工具,痛定思痛,从改变思维入手。
戴建国认为,作为品牌商,要相信品牌的力量,它关乎消费者心智。而要提升品牌的力量,归根结底是要服务好消费者,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数字化转型,第一个切入的维度是品牌的声音。要让消费者重新认识波司登这个品牌,让主流消费人群认可波司登,不再认为它是父母一代穿的羽绒服,把以前30-40岁、40-50岁的消费人群下沉到30-40或20-30岁甚至更年轻的消费人群。
“这部分人群是主流人群,声量最大,尤其是在2018年后自媒体的声量放得很大,要改变品牌在消费者的认知,就要找到共同点,整天和技术的人讲故事,和业务人员讲故事,他根本听都不爱听,也不想懂技术。”戴建国说,企业管理中,统一目标、统一认知是最大的目标,寻找到所有人都感兴趣的地方。
最近网上很火的一个话题,“月薪2万买不起波司登”。
戴建国坦言,这是一句“搏流量”的话,但在商言商,吸引消费者,认同波司登是一个中高端品牌,也有能力做出1万元以上的产品,比如中国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次洛,后来就身穿波司登羽绒服登山,以往登山者穿的都是国外专业品牌,但波司登实现了技术的突破,有能力和技术。
转型第二步
降低库存,设“商品银行”让货看得见
第二个转型切入点,则是从库存入手。1998年前,波司登不愁卖,服装毛利足以匹敌奢侈品,高达50%-60%,就是汽车、芯片产业也没有如此高毛利。
库存是服装企业最大的痛点。相比其他服装,如西装,可以每个月转一次,库存周转天数可能在30天以内比较合理,但羽绒服受天气影响比较大,每年8月份上新,卖到次年1月份,只有100天的黄金销售周期。理论上,羽绒服一年就转一次,库存就有100多天。
怎么改变库存?“非常简单,‘全球一盘货’。”戴建国反问道,为什么库存会高?因为各自为政,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库存,由于商品权属问题,相互无法共享。
为了推行“一盘货”,波司登计划将当时全国100多个仓库整合成1个中央仓,就像国家中央银行,库存放在云端,不用管货品实际存储在哪个仓库,通过商品虚拟化,零售商不用知道库存放在哪里,要知道的是如果明天就要,物流能不能准时送达。
然而,货好卖的时候,全国都好卖,会缺货,零售商希望能随时有货,如果要统一把货“收”上去,每个零售商都不乐意、不赞成,也就不愿意拿出来共享。
“我们做了变通,实物还是放在你那里,但要把库存信息共享他人。”通过3年努力,到2018年,波司登缩减到了8个仓,形成中央仓的组成部分,通过技术实现云端存储,可供所有人查询、所有人使用。
存货被共享出来后,所在门店仍然可以优先使用,再加上同时其他门店共享出来的更多货品,只要这家门店比别家卖得好,也可以用,这样门店心里踏实很多。
“但总会有人不执行,当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冲突时,譬如囤货、不共享导致库存超设定的比例,组织就会按照绩效考核制度进行考核,以确保组织利益最大化。”戴建国强调,改革一定要讲究策略、要引导、要循序渐进,否则很难推动。
怎么防止零售商囤货,也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机制,特别是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跟上。戴建国说,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每个部门都要协同,为了把库存减少,请人力资源重新设计绩效考核,就像把钱存在中央银行,如果每个人都想据为己有,那银行很容易发生挤兑风险。
2018年,在波司登的“商品银行”里,存的是衣服,每个人都知道,过去可用库存是1万件,但“商品银行”有10万件,零售商就不慌了,也不会多订货、更不会抢货了,库存直线下降;库存下降了,利润就可以保证,企业就能更快发展。
“一盘货”一年做下来,各大零售商门店也在想方设法提高商品运营效率,好卖的门店给的货越来越多,越得越好卖,一家店以前卖1千万元,现在可能卖3千万元,因为市场被挖掘出来了;有些门店不好卖,给的货就少,逐步自然优胜劣汰。
戴建国说,这打破了以前“我是直营经理人,区域是我管的,货也是我的”这种概念,没有货主属性了,以前属于你的可能只有1万件库存,现在云端总库存可能有10万件,可用的资源实际上更多,零售商看得见,也就更放心。
“我们有一个原则,谁实现了销售,就可以随时补货。”戴建国说,即便波司登从1万多家门店到今天只有3千多家门店,但销售翻了几番,一大关键就是把库存管好了,“你不要认为自己有多大本事,还是交给市场决定”。
转型第三步
改造物流生产,提高系统自动化能力
库存放在了云端,那实体店做什么?这成为波司登第三个改造点,对物流和生产制造进行改造。
库存要快速运作起来,对仓的自动化程度要求非常高,通过几年努力,波司登实现了90%以上的自动化程度,未来三年,新建的商品运营/流通中心,一万平方只配一个人,其余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机器人。
在波司登全国的8个仓中,以前开一个仓库就要布一套物流系统,但现在只要网络够快,一个许可管全球所有,也就不需要每个仓都部署物流系统。
戴建国认为,未来系统的开发,也不用再花3000多人工天完成升级,可能缩减到300甚至30人工天。
数字化转型三个切入点做完,企业明显比以前更健康了。对波司登来说,哪怕新冠疫情期间也依然保持双位数增长。正是因为建了自动化仓,人没有到岗,但机器人依然正常运作,所有机器人指令不依赖于人,都是系统自动触发、实现。
与此同时,数据共享,才会产生价值。站在物流角度,很多数据产生不了价值,但共享出来就很不一样,一个产品入仓存储到出仓,时间周期如果太长,企划部门设计师就可能会想到,这个产品可能不太好卖,或者可能要优化产品设计。
如今,波司登每件衣服都有唯一系列号,每个产品都数字化了,每个流程都有记录,用什么原材料,哪家工厂生产,甚至哪个员工生产的,存储在哪里,谁订的货,在哪个渠道销售的,都有迹可循。
作为波司登羽绒服数字化的推动者和见证者,戴建国回忆,2014年导入新系统时,几乎和过往的系统完全对不上号;民营企业比较自由灵活,但也导致系统五花八门。在联合SAP上线新系统后,要规范一整套系统,就遇到各种障碍。
从技术角度而言,企业希望调用稳定的技术组件,但企业的灵活性远大于系统流程的严谨性。戴建国说,技术是底层的,好比高速公路一样,宾利车没有一条好马路,是开不起来的。而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市场,占领消费者心智,把市场蛋糕、生意做得越来越大。
但他强调,数字化不在于系统本身,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接受程度。很多时候,尤其是对一家传统企业,博弈的过程往往已经超出了技术和认知的范畴,背后又是一个个家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人都有人情的。
采写:南方+记者 郜小平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