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儿童文学作品《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研讨会在沪举办

长三角观察
+订阅

八十余年前,在沉重的战争历史背景下,孩子如何度过童年?上海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简平花费十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塑造了一组抗战时期的上海少年群像。

3月22日,《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这部长篇小说的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研讨会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中国中福会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承办。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表示,《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是简平酝酿十年的心血之作,他创造性地将海派都市文明、抗战历史的家国命运与儿童的天性巧妙地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童真的趣味与想象力。它不仅是简平创作生涯中的又一力作,也是海派儿童文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收获。上海市作协对这部作品它非常重视,它刚刚书写完成,即将其列为重点创作项目。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书中融入海派魔术非遗元素,为青少年打开传统文化窗口;同时呼应2025年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重大节点,传递‘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信念。”中信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炜还强调了作品的三大核心价值:一是历史与艺术深度交融的多维价值。作品将战争厚重感与童真想象力结合,形成“历史的魔术台”,以奇幻化解压抑,展现独特美学张力。二是来自社会与学界的双向认可。作品既获小读者“平凡角落发现精彩”的共情反馈,也被专家徐德霞赞为“悲而不伤”的儿童文学典范。三是作品内核展现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屈笃仕认为,《地底下的魔术小天团》是在儿童书写之上加入了对战争与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忠实展现。简平塑造了抗战时期勇毅、团结、乐观、坚韧的上海少年群像,既能让现在的小读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也能引发他们对历史与家国、情感与责任的思考。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妍指出,这部独具海派风格的战时儿童小说勇于另辟蹊径,赓续海派文化传统与海派文学传统,探寻上海儿童的日常生活传奇化、幽默化、戏剧化的新的叙事方式,为战时儿童创作提供了新的样式,是引导新时代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作者的道义与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读本。

评论家黄德海认为,魔术的介入和孩子的天性,让这部作品在惨淡的历史背景下保持着相对昂扬的状态,在苦难中看到光和前景的希望。简平以细致的田野调查还原了人物活动的历史空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这群流浪儿童的刻画没有过度美化,也没有过度幼稚化,这些孩子携带着不同的家庭出身、社会背景、性格特征,“不美化、不拉平,不是一味向上,而是让他们各自发展,最后集结成一股合力”。

简平则表示:“虽然儿童文学是我文学创作的一个部分,但却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我感受到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可以注入更多的真诚和纯粹、理想和情怀、诗意与温暖、平和与美好,所以,我非常愿意被称作儿童文学作家。”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编辑 朱琦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