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半世纪摄影生涯,国际摄影名家刘香成个展开幕,时长共1分02秒)
呈现半世纪摄影生涯,国际摄影名家刘香成个展开幕
他是首位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华人摄影师,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周刊驻华首席摄影记者,20世纪中国国际影像叙事的关键构建者。从苏联解体到市井烟火,以平静诗意的镜头语言,捕捉宏大历史与微观生活交织的瞬间。
3月22日,作为2025深圳艺术周的重磅展览之一,国际知名摄影师刘香成大型摄影回顾展“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L1主展厅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6月8日,并配套推出系列讲座与对谈活动,敬请关注设计互联官方平台获取更多信息。
唯一获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华人摄影师
自1978年加入《时代》周刊后,刘香成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亲历者与记录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独特的视角,刘香成不仅捕捉了中国与世界在重大历史时刻交汇的瞬间,也精确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与生活变化。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他曾先后驻扎于中国、美国、印度、韩国,以及已经解体的苏联等地担任美联社的首席摄影师,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与社会变迁。
在20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主要由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以及刘香成四位摄影师记录并见证。从1979年到1981年,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中,65%的图片都来自刘香成,凭借对历史脉络和文化深度的掌握,他的作品成为跨国日常与历史现场之间的重要视觉桥梁。
1992年,刘香成通过镜头捕捉到了“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签署辞职令”这一标志着苏联解体的历史关键时刻,并因此荣获摄影记者的“终极荣誉”——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至今,他仍是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华人摄影师。
“小时候学过的绘画,主修的国际关系专业,以及在父辈影响下对时代的关切,在某一刻汇聚到了一起。”在开幕式后的对谈环节,追溯自己与摄影的情缘时,刘香成这样说。
首次在深呈现贯穿其近50年拍摄生涯珍贵作品
本次展览以“面孔”“姿态”“时机”“刺点”“人群”“风土”六个单元呈现,囊括160幅经典作品,是首次在深圳呈现贯穿其近五十年拍摄生涯的珍贵作品。旨在带领观众领略历史的变迁,从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到日常人文的细腻情感,从时代人物的风云际会到平凡人物的独特光辉,深入探索那些由刘香成镜头定格的瞬间。
“面孔”单元 通过捕捉人物表情与面容的细微变化,展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情感变迁。无论是西双版纳街头的年轻人,还是溥杰(溥仪的弟弟)在紫禁城的身影,刘香成通过面孔讲述个人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故事。
“姿态”单元 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与姿势揭示了不同时代的人的精神面貌,包括火车上拿着毛巾的尼克松和珠江岸边打太极拳的居民。这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和人物个体的情感波动,从而捕捉到历史进程中的情感温度。
“时机”单元通过精准的时刻把握,记录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瞬间。刘香成捕捉了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职演讲的历史关键时刻,也拍下了中国高考恢复后学生们在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学习时的情态,他通过冷静与精准的镜头,使这些历史瞬间在观众眼前重现。
“刺点”单元以细节为核心,展示社会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北海公园里的时髦青年们,上海牌轿车引擎盖下工作的女车工,这些作品通过未被察觉的小细节,揭示了时代的隐秘层面,向观众传递了深刻的社会洞察与人性反思。
“人群”单元采用群像形式,展现社会与历史的宏大画面。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繁华拥挤的南京西路,北京马克西姆餐厅的开业仪式,刘香成通过这些“人群”作品,揭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互动和时代中的无意识细节,呈现出社会脉动的隐性力量。
“风土”单元展示了刘香成在旅行中的作品,从印度新德里的农村景象到国庆典礼上的骑兵,他通过镜头捕捉到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日常景象,反映了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碰撞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历史现场
捕捉刺破时间帷幕的瞬间
刘香成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静态记录,更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即时见证。展览中展出的经典作品包括他对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记录,刘香成以三十分之一秒的快门捕捉到戈尔巴乔夫签署解体文件后放下的“虚实一刻”,这一影像成为该时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此外,刘香成还见证并记录了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阿富汗撤军及东欧剧变等国际重大历史事件,他通过平静而诗意的摄影语言揭示了历史背后深层次的社会氛围和人文景观。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也在瞬间凝固了时代变迁的情感温度,让观众在充满张力的影像中感受到历史的冲击力。
平凡即景
折叠在历史缝隙中的生活细节
得益于在多元的教育与文化背景下成长,刘香成的作品总能将他对中国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敏锐观察力转化为一张张独特的影像。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伊始,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国、苏联、印度等国家的街头与市井,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呈现平凡生活中的时代印记与人性温度。
从上海南京路到莫斯科红场外,刘香成在大众熟悉的街道与景点记录着社会的日常状态,并通过细节展示不同文化中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他运用表象揭示本质,捕捉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时代变迁与人性的微妙变化,让观众得以感受社会大变局期间个体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面貌。
文字:南方+记者 郭悦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视频:刘玳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