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银发经济如何抓住机遇?这场峰会聊嗨了!

南方+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银发经济"成为高频热词。新鲜出炉的《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为广东银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

3月2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产业大会暨第十届广东省养老服务峰会在广州举办。作为2025年大湾区首场银发经济产业交流盛会,现场气氛热烈,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等8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擘画粤港澳大湾区银发经济的美好图景。与会者一致认为,银发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东将强化科技赋能银发经济

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杨波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表示,银发经济正从“基础保障型”向“品质服务型”跃升,机遇与挑战并存,新需求与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此呼吁业界同仁能以“创新生态”凝聚合力,让“硬科技”真正赋能养老场景;以“需求导向”激活消费,打造“产品+服务+体验”的全链条消费生态;以“湾区协同”扩大格局,推动粤港澳养老标准互通、人才共育、资本联动,携手共同推动大湾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4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789万人,占总人口17%,常住老年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广东将如何从政策层面赋能银发经济发展?

3月13日,《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列出20条务实指引。峰会上,广东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详细解读这份了《实施方案》,从科技创新、财税金融、用地用房、数据共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广东推动银发经济的要素保障,并指出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银发经济产业园、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三条重点发展路径。该负责人指出,根据《实施方案》,广东将强化科技赋能,在养老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开展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谋划布局不少于2个国家级高水平银发经济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智慧康养、抗衰老、康复辅助器具等潜力产业。到2027年,广东将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银发经济产业园,全省老年用品规上企业不少于6500家。

呼吁大湾区银发产业制度创新

当前银发产业有哪些可投资的风口,应注意什么问题?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发改委原主任李春洪从投资人的角度详细分析银发产业赛道。他指出,银发经济涵盖养老、医疗、消费、文化等多个领域,预计2025年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5万亿-8万亿元,2030年达15万亿-18万亿元,2035年达25万-30万亿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各领域均有巨大发展空间,企业需深入了解老年人需求,开发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满足老年人生理、健康、情感等多样化需求。他列举了几个模式创新类投资机会,包括智慧养老、慢病管理、候鸟式旅游康养、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养老用品服务等,并强调作为合格的投资者,应把握发展趋势、找准细分赛道、选准投资项目。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教授则从产业规划视角下论述银发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他指出,当前银发经济存在政策供给碎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数据信息碎片化、产业发展碎片化、市场竞争碎片化、消费认知碎片化等问题,导致我国老龄人口需求的异质性与养老资源的错配。要破解难题需要有明晰的、有前瞻性的产业认知、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来协调。

为此,胡军从银发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制度创新与顶层设计,通过多主体的协作,制定银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多部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政策连贯性与协同性;二是推动产业协同、区域协调、集群式发展;三是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尤其是大湾区银发产业制度要有创新;四是推动科技为银发经济产业赋能;五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六是加速养老金融创新,提升老年人财富管理能力。

2024年被称为“银发经济元年”,国办1号文首次将抗衰老产业纳入银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南方美谷(广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章分享时介绍,作为广州首个银发经济产业园——南方美谷银发经济产业园以“抗衰老”为核心,以打造“抗衰产业生态聚集平台”作为银发经济产业园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的平台抓手,打造示范项目,争取成为全国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特色银发经济产业园。

峰会最后,国家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乌丹星梳理了中国老龄化发展与银发经济前十年的发展变化和后十年的战略路径。她指出,中国老龄化进程分为三阶段:轻度老龄化(以养老事业为主)、中度老龄化(产业与事业协同)、未来重度老龄化(产业全面银发化),与日本发展轨迹相似(日本1990-2005年完成从轻度到重度的跨越)。中国当前正处于中度老龄化阶段,要抓住这一“时间窗口”。

乌丹星强调,银发经济既是国家战略引擎,也是经济转型契机。2013年作为养老行业元年,至“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清晰、医养结合进入实践论证、商业化产品及盈利模式初具雏形,养老服务品牌企业也已有一定“话语权”,但银发产业企业仍处探索期。未来十年(2023-2033)需突破轻重资产融合、服务链闭环等瓶颈,借力金融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及私人定制升级。她特别指出,中国特色消费模式与支付能力差异加剧发展难度,需以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路径破解,同时从政府主导向政企协同转型。面对2035年30万亿市场规模目标,乌丹星呼吁全社会协同创新,以高质量服务激活银发经济“黄金十年”,助力其成为拉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马车。

南方+记者 严慧芳

编辑 欧旭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