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柔性综合实训课上
一条“教学版微型智能生产线”
正流畅运转
机械臂精准抓取物料
智能传送带自动分拣
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
这就是吴健、陈伟帆教师团队带领学生
共同研发组装的教具
“自动化装调设备”

师生共智造
面对教学设备迭代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痛点,机电系吴健、陈伟帆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反向创新”实践。他们摒弃传统的教具采购模式,只购买组件,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出一套集成机械臂精准抓取、智能传送分拣、实时传感反馈的自动化装调设备。这套凝聚师生智慧的教学设备,开创了学院自动化设备自主性开发的先河,既解决了设备与课程脱节的痛点,更节省了70%的采购经费,实现了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的创新突破。

全数字化技术开发
设备采用前沿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在开发技术路线上,研发团队紧跟时代步伐,采全数字化的自动化设备开发技术路径,为项目推进带来了质的飞跃。这套自动化装调设备采用“数字孪生”的开发模式,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化开发闭环:先用Inventor构建可视化机械模型,通过EPLAN完成电气系统精准布线,再运用西门子博图软件进行PLC程序开发与验证,最终在Process Simulation平台完成产线虚拟联调。这种全数字化的开发技术路径,为后续制造提供了坚实保障,既提高了教师的研发技能,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了现代工业的标准化开发流程。


工学一体化教学应用
目前该设备已全面投入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构建起“四阶递进”培养体系:机械装配夯实结构认知,电气布线强化系统思维,程序开发训练逻辑能力,系统联调淬炼综合素养。学生从认识基础元器件开始,最终能够驾驭整条智能产线的协同运作,完整经历装备制造的全生命周期。
“以前学设备是‘看演示’,现在是‘造设备’,每个传感器位置都刻上了我们的思考,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参与实训课的学生纷纷表示道。

作为“工学一体化”教改的师生成果,这套智能教学设备的研发过程,生动诠释了“做中学、学中创”的教育理念。这种将教学创新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的实践,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特色路径。
来源:汕头技师学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