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油画如何“发声”?广州美院院长范勃带你看展

南方+

04:10

(广美院长范勃教授带你看展览。时长共4分10秒)

新时代中国油画如何“发声”?广州美院院长范勃带你看展

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思想的形状: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正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

作为“中国油画主体性及新时代话语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展览邀请中国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51位艺术家参展,并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中精选了近30幅油画力作,从“景观”“表情”“观念”“文脉”四个维度,呈现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以及思想观念、语言体系的主体性建构。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面对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碰撞交织的国际语境,中国油画如何回应时代命题?立足新时代,中国油画又应如何与世界对话,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展览期间,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现场导览并深入解读——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南方+:展览取名为“思想的形状”有什么用意?

范勃:“思想的形状”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旨在呈现新时代中国油画话语多元探索的丰富样态,梳理中国油画在思想观念、主题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自觉性探索历程。从明代万历年间中国画家游文辉所绘《利玛窦像》到清代宫廷油画肖像,再到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林风眠等美术家的探索,中国油画的主体性逐渐觉醒。新中国成立后,“油画民族化”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发展,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确立了油画民族化的典范。

经历400余年的发展,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早已内化成为中国美术家得心应手的表达媒介和表现载体之一,更是中国视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更加注重人文思想和精神向度的考量,强调表达中国故事、建立中国特色语言体系以及自主评价体系的建立。“思想的形状”讨论的正是新时代中国油画多元话语探索所塑就的诸种形状。

范迪安《乾坤锦绣》布面油画200×300cm2024

范迪安《乾坤锦绣》布面油画200×300cm2024

南方+:本次展览既邀请了多位当代油画家参展,也展出不少现代广东油画家的馆藏作品。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有哪些标准?经典作品与当代作品之间形成怎样的对话?

范勃:为呈现新时代中国油画话语探索以及思想观念、语言体系的主体性建构,展览邀请了中国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影响力的艺术家参展。在选择参展艺术家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一、艺术家在中国当代油画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二、他们的作品能够体现新时代中国油画在思想观念、语言体系等方面的多元探索;三、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与馆藏经典作品形成对话,展现中国油画的历史与现状。

广东是“西画东渐”的重镇。我们在梳理中国油画的文脉时,必然绕不开对广东油画历史脉络的考察。广州美术学院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李铁夫、王道源、梁锡鸿、胡一川等艺术家,不仅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以及绘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折射出中国油画在语言探索与思想建构层面的历史轨迹。我们展出学校的油画典藏作品,希望能够呈现不同时段油画的些许面貌和精神指向,同时也与新时代油画的话语探索交相辉映。

罗中立《下梯》布面油画200×180cm2015

罗中立《下梯》布面油画200×180cm2015

南方+:面对全球化的语境,中国油画如何保持独特的主体性?又如何参与国际对话?

范勃: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建构,是彰显新时代中国艺术力量、担当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使命的内在要求。中国油画要保持独特的主体性,既要强调人文思想和精神向度的考量,又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语言体系,尤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自主评价体系。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主体性,并非要与世界分道扬镳,而是要以带有主体性的中国油画,与世界对话,回应全球命题。以开放、尊重与互鉴的态度,与欧美国家、亚非拉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良性对话。

我相信,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深厚底蕴、中国艺术的感性优势、中国艺术家的敏锐洞察,还有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与发展势能,都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油画也必将带着自身的主体性去加入、丰富和延展人类关于“油画”和“艺术”的定义。

刘小东2010 《韩生子买地》150×140cm 布面油画

刘小东2010 《韩生子买地》150×140cm 布面油画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像: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编辑 周煦钊 张茵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