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流淌于街巷、跃动于生活的鲜活力量。作为清远文化版图的起源,凤城街道深挖本土文化基因,将非遗保护融入城市发展脉络,书写一幅“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画卷。本期推出“老街新生·改革蝶变”栏目的第二期“一巷越千年——非遗活化的凤城记忆”。
城廓之图来源于《清远县志》。通讯员供图
据了解,涉及凤城街道的清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共有9项,省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凤城的传说、清远白切鸡烹饪技艺;市级项目有5项,分别是曹氏木雕、陈华记竹升云吞面制作技艺、清远腊味制作技艺、仓前街糖水制作技艺、袁氏根雕;区级项目有2项,分别是飞霞液酿造技艺、清远鹅乸煲烹饪技艺。现在为大家讲述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城的传说”。
凤城的传说起源:“人凤相救”的故事
青石浮雕重现“张易舍身救凤”的传说。通讯员供图
凤城即旧清远县城,始于西汉。关于凤城的传说已有千余年历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清远城地形低洼,每年春夏两季,北江河泛滥成灾,居民深受其害。旧时清远有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某年北江洪水泛滥,北江两岸一片汪洋。一名叫张易的青年渔民,费尽最后一点力气,把梧桐树上的几只小凤雏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江底溺水而亡。随后,觅食归来的母凤凰赶回来营救自己的孩子,看见了张易舍己救凤雏的一幕,心生感激。于是,就用它自己庞大的身躯架在洪水泛滥的江面上,让受灾群众通过其身体爬向高地,许多受灾群众得到凤凰的帮助,死里逃生,化险为夷。而与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的凤凰,却因泡水太久直到力尽沉入江底而死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人凤相救的传奇,把清远城又称作凤城,城里的人们便把张易住的那条巷改名为“起凤里”,名传至今。
当地传说,有凤凰于北宋端拱元年(988)飞至清城,栖于廨舍;明万历十九年(1591),凤凰又飞至清城,高岗啼鸣,引来百鸟朝凤。
文脉经年,凤城永续
历史上的起凤里,是凤城最具声名和最具规模的地方,按顺序分为左、右两主巷,两主巷又分出多条小巷,由外及内排列着整齐的民居,这些民居多为青砖黛瓦的院落式大屋,巷道整整齐齐地铺设着麻石,巷内挖有水井,街口还立有牌坊,上书“起凤里”三个大字。现在牌坊已遗失,青砖院落也多半拆除,路面仅有部分还留有麻石或青石板,但起凤里至今仍保留着数座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有着典型岭南民居特色的房屋。
如今的起凤里,已成为清远非遗文化与年轻潮流交织的“网红打卡地”。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藏身繁华城市的起凤里,曾经是清远历史的缩影,在这城区最古老的旧街麻石小巷,一房一屋都是故事。传说的延续需要载体的支撑,起凤里的改造便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改造后的起凤里,多了几分别样韵味,雕花传统,青砖墙体,印刻着城区独特的人文历史。在保留岭南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闲置的公租房改造为兼具复古风情与现代功能的文创空间,引入烘焙店、咖啡店、潮玩店等新业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延续,未来可期
近年来,凤城街道大力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修旧如旧”的同时擦亮凤城文化品牌。将原工人文化宫改造成为集停车、休闲、休憩的文化打卡点,在起凤里心脏地带建设首个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创意交流于一体的“工艺美术文化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馆。成功举办2024第十二届清远鸡文化旅游嘉年华,以捉鸡地图发掘街巷“艺”趣,串联城隍街、新街、起凤里特色商家,以打卡盖章的模式鼓励游客探索内街小巷烟火气,深挖城市文化内涵。
近年来,凤城街道大力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在起凤里心脏地带建设首个集文化传承、艺术展示、创意交流于一体的“工艺美术文化空间”。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此外,凤城街道积极打造“凤起大观”文化品牌,以“凤文化”为起源,将城隍街、新街等周边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和传说融入品牌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创新活动和服务,筑巢引凤,将现代商业建筑与历史建筑完美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不断提升街区整体风貌。
如今的起凤里,已成为清远非遗文化与年轻潮流交织的“网红打卡地”。老民居改造的复古咖啡馆内,手冲咖啡的香气萦绕在红砖与青瓦之间;非遗工坊里,年轻人体验广绣针法、制作凤凰主题文创;夜幕降临时,墙绘在灯光下宛如凤凰振翅,吸引游客驻足拍照。
撰文:孙运冰 通讯员 陆小姗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