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正在迈向新阶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重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聚焦百姓关切的食品安全问题,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各环节监管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多个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包括强化肉类产品检验检疫出证查验、完善校园食品安全协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等等。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原因何在?从“分段监管”到“全链条监管”,能否守护好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校园食品安全、无堂食外卖如何重点保障?南方+记者对话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可持续消费与低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杨树,进行独家解读。
食品安全监管之难
供应链过长、违法成本低、检测技术拖后腿
南方+:食品安全领域历来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今年央视“3·15”晚会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向舆论风口,“保水虾仁”磷酸盐超标、黄焖鸡米饭使用发酸食材等案例令人触目惊心。从您的观察来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树:解读食品安全事件,要从三个维度来看。
首先,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生产、运输、仓储、分销等多个环节,而且这个链条可能跨越多个区域,供应链过长导致任何一个中间环节监管薄弱,都有可能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而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其容易在成本压力下铤而走险。
第二,从监管政策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与收益之间是失衡的,部分企业甚至将罚款视为“经营成本”。事实上,小额多次处罚力度远远不如一次性重罚,罚到“口袋空空”、罚到“关门大吉”、罚到“锒铛入狱”,将大大提升政策威慑力,同时减少频繁执法的成本。此外,我国的食品安全执法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尤其中小餐饮企业、小作坊、农村市场等监管难度大,人力与技术资源有限,容易出现盲区。
第三,从技术角度来看,检测技术目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溯源技术在很多中小企业渗透率比较低,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时间和机制的支持。
南方+:在您看来,食品安全为何要强调全链条监管?
杨树:从“分段监管”到“全链条监管”,是我国食品安全从碎片化治理到系统性治理、从末端治理向过程治理的一个重要跨越。全链条监管直击传统监管的弊端,将有效提升监管的时效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减少监管滞后、责任推诿及重复执法问题;另一方面,与全链条监管同步的,一定是全链条的追溯。随着区块链、智能传感器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食品行业将建立起全新的监管格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涉及几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标准制定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中非常重要,尤其在跨环节的技术标准方面;第二,如何解决新兴技术应用的高成本问题,技术是美好的,但相应的补贴、共享、成本分摊等机制必须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帮助技术落地推广 ;第三,协同机制的设计也非常重要。分工不难,但协同阻力大,在全链条监管时代,构建跨部门的协同机制至关重要。
农产品如何把好入口关?
“末端拦截”转向“全过程控制”
南方+:在完善食用农产品协同监管方面,《意见》强调,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履行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履行食用农产品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后的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如此细致的责任划分,对于农产品把好入口关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树:这种精细化分工本质上是将食品安全治理从“末端拦截”转向“全过程控制”,农业农村部门覆盖“田间到市场前”,市场监管部门把控“市场到餐桌”,构建起无断点的责任链条。
过去,市场监管部门承担超70%的抽检任务,但例如一些问题农产品是源于前端污染或违规用药导致的,末端拦截成本高、不及时且效果非常有限。而通过全链条分段监管将有助于提升问题发现率,及时拦截风险,最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治理升级。
此外,监管的专业性也将进一步提升,不同部门可以在负责的环节加强风险防控研究和相关机制能力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强化协同,例如开发统一数据中台,强化链条监管能力的同时,减少对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审查、填报负担;加强相关人力资源体系建设,解决基层人员配备不足问题;同时,可以考虑对被监管主体、产品风险进行信用分级、风险分类,将有限资源聚焦于高风险对象。
谁来守护校园食品安全?
从运动式整治转向制度化治理
南方+:校园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区域。此次《意见》详细规定了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这对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将产生什么作用?
杨树: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触发,一方面是利益驱动下的管理失序。部分学校食堂承包方或供应商为压缩成本,选择低质食材或简化加工流程,形成灰色产业链;外包模式下,校方对经营者的资质审核与日常监督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源于监管体系的碎片化。食品安全管理涉及农业、市监、教育等多部门,此前职责边界模糊导致监管存在真空。
而《意见》出台对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价值,体现在把校园食品安全从运动式整治转变为制度化的治理,通过权责重构推动各方形成约束机制。无论是“黑白名单”建立,还是校长负责制,或是三部门责任衔接,都将有效提升校园食品安全水平。下一步,可以通过数据互通平台建设、校园食品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三方监管力量调动与共治等,进一步强化校园食品安全治理。
南方+:足不出户、美食送上门,外卖用餐近年来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消费方式。《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这对加强网络订餐食品安全将起到什么作用?
杨树: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是大众都非常关心的领域。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外卖,但伴随着的是快速增长的无实体外卖和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隐患。因为选址隐蔽以及互联网餐饮监管盲区,导致一些商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
《意见》通过强制要求这些商家接入“明厨亮灶”系统,通过直播后厨操作、公示食材来源、加工流程等信息,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平台查看商家的卫生状况和制作过程,赋予消费者参与互联网食品安全治理的能力。这种透明化手段能倒逼商家规范操作,同时,生成的数据也方便监管部门、平台、商户的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监管效率,精准打击违规行为。
当然,虽然政策方向明确,但是到落地推广还需要解决技术成本分摊、数据隐私保护、跨部门协作等问题,例如通过政策补贴、平台共享的技术支持、分级分类监管等方式进一步细化规则,确保政策真正能够有效、长期执行。
南方+记者 赵晓娜 段江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