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紫云英绽放,为农田添彩增肥

南方农村报

近日,踏入五华县河东镇的广袤田野,仿若步入梦幻仙境,大片紫云英肆意绽放,层层叠叠的紫色花海似灵动的波浪,在微风中轻柔起伏,为大地铺就浪漫的盛装。嗡嗡的蜜蜂在烂漫花丛中忙碌穿梭,与娇艳花朵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满是蓬勃生机与活力的田园春景图。紫云英的盛开,不仅赋予五华乡村如诗如画的亮丽景致,更如同一股强劲动力,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南方农村报 叶香玲 拍摄

南方农村报 叶香玲 拍摄

绿肥种三年,瘦田变肥田。紫云英,素有“绿肥之王”的美誉,是一种重要的冬季绿肥作物。它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以及丰富的有机质,其根部的根瘤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当紫云英植株腐解后,大量的氮素被释放到土壤中,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紫云英翻压还田(1500~3000公斤/亩),可替代下茬作物20 %~30 %的氮肥,减少下茬早稻施用复合肥5~15公斤/亩。同时,它还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抑制杂草,为后续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优良的土壤环境,是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五华,紫云英的种植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响应广东省对于紫云英种植的推广政策,将紫云英种植视为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举措,全力推动紫云英在冬闲田的种植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农技专家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为五华紫云英种植全程保驾护航。

农技专家们初到五华时,深入田间地头,细致考察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收集各类数据信息,随后依据五华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科学的种植方案。在种子处理环节,采用科学的种子预处理技术,有效打破种子休眠,大幅提高发芽率;在地块选择上,选择具备水源和排灌条件的地块种植,种植土壤保持湿润而不淹;在播种时间上,结合五华当地的气候数据,将播种时间精确到具体日期,并在水稻收割前提早排水烤田,减少收割机对紫云英幼苗的碾压;在播种方式上,引入飞播技术,利用无人机精准播撒种子,极大提升了播种效率,降低种植成本。

 

适当施肥管理是保障紫云英生长的关键环节。专家们根据紫云英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特点,制定了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案。在紫云英生长初期,适量施用磷肥,促进根系生长,为适应无人机飞撒,以颗粒磷酸铵作为磷源;在开春紫云英旺盛生长期,增施氮肥(飞撒尿素),满足植株快速生长对氮素的大量需求。

病虫害防治同样不容忽视。针对今年局部区域紫云英白粉病爆发的现象,专家们向农户传授无人机绿色防控技术,保障紫云英的绿色生长。同时,结合五华当地地势特点,专家们指导农户建立完善的开沟排水系统,实施动态水源管理,确保田间排水顺畅,避免积水导致紫云英烂根等问题,为紫云英生长创造优良的水分环境。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粮足。在今年3月的紫云英收割测产现场,河东镇牛石村的紫云英亩产达到2248公斤,产量十分喜人。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是省农科院专家们和当地技术人员辛勤付出与科学指导的成果,基本实现紫云英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助力五华突破了紫云英规模化种植的技术门槛,推动其从“示范田”向“大田生产”渗透,也为新一年春耕粮食生产,水稻增产增收、耕地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紫云英绿肥种植,使得“耕地保肥、粮仓富足”美景更加靓丽,支撑农业绿色发展更加有力。

目前,五华部分地区的紫云英已经进入花期,观赏价值极高,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这也为当地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一些村庄依托紫云英花海,推出了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玩,感受乡村田园风光,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五华地区也在积极探索紫云英的多元化利用模式。除了作为绿肥还田,利用紫云英花期,发展养蜂产业,生产紫云英蜂蜜,进一步挖掘紫云英的经济价值,延长产业链。

随着紫云英在五华地区的广泛种植,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未来,五华将继续加大对紫云英种植的支持与推广力度,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和五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们的持续助力下,不断完善产业链,让这小小的紫云英发挥更大的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美好愿景,让绿色农业的乐章在五华大地奏响更加激昂的旋律 。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叶香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