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热线、大大温暖,看见北京12345热线日常

南方+

“有问题,打12345”,已成为许多人的第一选择。中央新影集团导演徐洁勤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家觉得12345好用,但是它为什么好用?”

出于这样的初衷,徐洁勤以总导演的身份,拍摄了接诉即办主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北京12345话务员、社区工作者和政府职能部门,串联起了城市治理、群众服务中的点点滴滴。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北京12345话务员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北京12345话务员

影片中提到,“接诉即办改革激活了这条热线,带给热线新的活力”。

影片主人公、北京12345热线受理值班长刘缓说,观看整部影片后,对话务员这个平凡岗位,在城市运行中发挥着敏捷治理、韧性治理、主动治理等方面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的墙面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

有观众说,通过影片,听到了话务员的声音,看到了他们的微笑:“你们话务员,辛苦了!”这让刘缓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笑着崩溃”

24岁的实习话务员王梓莹,把接电话这事想简单了。

北京12345热线有1700多位话务员。按每天8个小时工作量来计算,每个话务员每天平均处理80—100通接听诉求。

王梓莹每天要接120通电话,多的时候高达160通。她发现“要记的东西特别多”,一开始她总是会乱,会记错,会派错。她不知道下一通电话,要面对什么。这不,一位市民说着说着,气到挂了电话。她拿下耳机,长叹一口气。

“00后”话务员王梓莹

“00后”话务员王梓莹

那天是周日,她快下班了,市民来电反映了好几个问题。聊着聊着,市民说她记录得不对,问她要工号,说要一直投诉她到明年。“他是个很执着的人。”和同事吃饭时,王梓莹聊起这事,自己都“气”乐了。

下一个镜头给到王梓莹,是师父刘缓与她谈心。“没有致歉,没有化解……你还乐?”刘缓看着通话记录,以温柔的语调说出“严厉”的字眼。

影片画面

影片画面

“我们天天说的,待市民如什么?如初恋。对待初恋是这样吗?”刘缓说完,王梓莹不笑了,开始慢慢听。徐洁勤则在一旁,差点儿笑出声来。

当12345热线收到市民的反馈,链条就接到了负责解决问题的人身上。

北京市昌平区龙泽苑社区党委书记伊然便是其一。影片中,为了协调地铁施工噪声与居民休息的冲突,她来回与施工方、居民协商。结果,事情还没处理完,居民又打了几通12345。

“现在人家不投诉项目,投诉我啦!我都快扛不住啦!”伊然笑着说出这句话。同事这么形容她的个性:“即使崩溃,也是笑着崩溃。”

“能怎么办?我就一趟趟找呀!找工人、找工长、找经理、找他们老总。我说,大家换位思考。”伊然一趟趟地来回沟通,磨破了嘴皮子,总算让双方各退一步,施工方同意晚1小时开工,先干噪声小的活儿。

打12345的人,都有各自的难处。“这辈子,我还能不能坐上电梯?”北京12345热线电话那头,是一位老人。年纪大了,眼看着爬楼一天比一天困难,电梯始终加装不上,老人心里急得慌。

知西社区社工沈佳捷也着急。2020年8月,社区里有四栋楼安电梯,8号楼有一户不同意,整个单元都不能施工,搁置了好几年。“但我心里,这件事没搁置。”他说。

徐洁勤说,只要亲自上过那种老楼,就能想象出来住在六楼的老人下楼得多难。很多老人不敢出屋,每天到窗户那晒晒太阳,“让我们特别揪心”。

沈佳捷与业主沟通

沈佳捷与业主沟通

解决装电梯的事,沈佳捷一个人面对144户。有的业主基本不搭理他,打电话也不接。有位业主甚至说:“你这么上心,是不是有利益问题?”沈佳捷有些伤心,他问徐洁勤:“我在图什么?”

“他真的挺锲而不舍的。”徐洁勤说。大家的目标,都是把问题解决,而不是你责备我,我责备回去。她说,无论话务员,还是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很多时候要消化掉负面情绪。

一通电话,一场奔赴

刘缓刚做话务员时,会自称为“客服”。那时她只负责接电话,能答复的,依据知识库答复,不能答复的,交办到什么单位,归谁负责,她不知道,也没有去关心。有时,她会有“帮不上忙”的无力感。

直到2019年,北京市开展“接诉即办”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实践,话务员一体化派单。

这就需要话务员掌握大量业务知识。单是承办单位的选择上就很有门道,要知道什么问题选什么街乡镇,对应的问题分类也要准确点选。

刘缓

刘缓

“目前我们有三类分级2600多项要熟悉。”刘缓说。这需要话务员更认真地对待每一张工单的填写。而接到电话后期处理情况也可以查询到。“当问题解决,也让我们觉得电话接得有意义。”

对12345热线链条的每个人来说,市民的事,小事也是大事。

伊然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可太多了。小区蚊子多、喜鹊吵,居民找她;停暖了,屋里冷,居民找她;有人打不着燃气灶,也找她。“我一天不看手机,微信就有2000多条未读消息。”

今年56岁的她,从小生活在大院。大院里,大家都是一家人。我家有事,把孩子扔你家两三天。你家有事了,就到我家来帮忙。现在住小区了,她也希望把社区变成一个“熟人社会”,“左邻右舍都是一家人,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伊然(左)

伊然(左)

她的手机号码向社区6000多人公开,甚至隔壁小区的居民都想办法拿到她的号码,找她聊天。

在徐洁勤看来,伊然遇事不躲。比如,面对蚊子太多的投诉,有人会觉得这是无理取闹,但伊然真去联系,蚊虫多,打什么药,找什么部门,结果真有人管。“她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认识一拨人。甭管这个需求是否合理,她都会实实在在去看这事有没有招。”

影片对准的知西社区那栋楼,后面几个单元都装电梯了,只剩前面两个。老人每天路过这,都挺难受,“为啥隔壁单元就能装?”反对者都住低楼层,他们也占理,如挡光、影响房价等。

通过协调会、征求民意,反复与反对者沟通等,四年多的努力没白费,沈佳捷最终成功启动了电梯加装项目。

那天,单元里各家居民坐在一张桌子上,支持装电梯者发现,一楼那户确实受损,包括打地基等因素,会导致墙体损伤。经协商,受益者也给反对者了一些补偿。

各家居民坐在了一起

各家居民坐在了一起

“大家能实现坦诚的状态,确实不容易。社区在中间,做了很大的努力。”徐洁勤说,面对面交流后,很多情绪就会化解。

当电梯终于装好,楼上一位老人高兴得不得了。他说自己是个待不住的人。有了电梯,他一天恨不得下楼五六趟。

这也刷新了徐洁勤对居委会和社区的认知,原来有很多事,有很多人在默默协调和付出。“如果不是社工挨家挨户跑,很难有人有精力、有时间,逐家推进这件事。”

那天,剧组已经完成了对沈佳捷的拍摄,大家正在楼下小院里收拾设备。突然有位老爷爷过来拍了拍小沈的肩膀,赞许道,小沈在社区摸爬滚打的,也不容易,小沈就像“抹布”, “政策要求他该擦干的擦干,该抹平的抹平”。

以真心,换真心

风雅苑社区里,有位老太太非常执着,她不断打给12345,投诉小区蚊子太多、树木高度不对。她经常说着说着就来气,说她要一直投诉。这可难坏了新来的社区书记胡盼盼,跟伊然倾诉压力时,急得都快哭了。

伊然在沟通后发现,“老太太其实挺孤单的,她需要陪伴”,便时常拉着她说说话。“有人陪伴,情绪有了出口,烦心事就没那么多了。”

后来,伊然、胡盼盼一同来到老太太家里,聊了几个小时。对于解决方案,老太太满意了。她直爽地说道:“我这人,对一般人是不认可的,你如果不服气,咱俩就较个劲。等事儿过去了,咱还是朋友。”说着她语气柔软起来,说,背后她常说胡盼盼是个“傻丫头”。大家都乐了。胡盼盼接话:“阿姨总说我傻。”

徐洁勤慢慢发现,不能说老太太的诉求完全不合理,她对许多事的看法很透彻,例如树有多高,马路牙子多宽。“她有极大的热情参与身边人和事的治理。”徐洁勤分析,只是她的标准有时比别人高,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很大压力。

在徐洁勤看来,伊然能看到对方诉求背后隐藏的情绪需求。伊然相信“以真心换真心”,“即使有些问题没法解决,我也尽可能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提供一点情绪价值”。

影片画面

影片画面

刘缓时常开玩笑,做话务员这行,没有抑郁,没有逃离,还在帮助别人,就是超人了。聊到这,刘缓笑道,接电话,接的是责任,更是市民的信任。

她总结出 “三步工作法”:一是倾听,让市民充分表达诉求和情绪;二是共情,用语气传递关切,如紧急事件加快语速,情感纠纷则放缓节奏;三是解决,精准派单并跟踪反馈。

当情绪激动的人,通过与北京12345的沟通,能平复自己的心情,不去做过激的行为,在刘缓看来就很值。“我们在社会上起到了减压阀缓冲剂的作用。这让我觉得我在为北京城市治理服务着,我也是这个城市里的一员。”

12345热线要让市民听见微笑

12345热线要让市民听见微笑

“这条热线一点点调动了公众的积极性,建立了群众与政府之间畅通沟通的循环。”徐洁勤说。

影片上映后,伊然走在街上会被人认出来。“还有人打12345指定要找我,哎哟,我这段时间的12345工单都快赶上半年的了!”她笑着“吐槽”了一番。

一位社区工作者表示,有位老太太看完电影后说,没想到你们这么辛苦,她回去宣传一下,别总是麻烦社区。

龙泽苑的居民也是如此,看到伊然一整天忙得脚不沾地,互相提醒“少打一个电话,她太忙了”。

“了解是理解的开始,要让更多人了解这个机制,了解大家在做什么。”徐洁勤说,影片希望做多视角的展示,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全貌。

伊然有些感动:“大家都善良。甭管大问题、小困难,只要你真心实意为大家办事,大家也绝对真心对你。”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徐子茗

编辑 周煦钊 张茵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