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年报。”
这是3月18日下午通过微博披露财报信息时,小米董事长雷军的形容。
小米的财报数据相当可观,全年营收365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且财报中多次用“创历史新高”来形容。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小米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的一年。”在财报披露后的电话会议上,小米总裁卢伟冰也表示,在“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指引下,小米的成长步入快车道,手机、汽车、AIoT等业务齐头并进。
当小米SU7从横空出世到逐渐成为“街车”,人们再也无法忽视这个从“性价比”手机起家的公司,正在完成一次历史级的转型。以至于现在讨论这家公司的第二乃至第三增长曲线是否成功,好像已经有些过时了。
那么,交出“最强年报”的小米,现在究竟算不算成功?
基本盘
在小米财报中,手机和AIoT是合并表述的,这两部分合计为小米带来了3332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2.9%,毛利维持在21.2%的水平。
去年,小米在手机、智能家电家居等产品线上带来了不少有记忆点的产品,其中小米15系列曾被雷军评价称是“小米有史以来最让我骄傲的产品”。
伴随着去年手机厂商旗舰机普涨的潮流,小米15系列去年也迎来了一波涨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小米智能手机平均销售价格冲至1138.2元,达到历史新高。
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为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并成为2024年全球前三厂商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并缩小了与苹果、三星等的差距。
不过财报发布后,雷军并没有单独强调手机业务,反而单独为AIoT业务表现发了条微博,这足以看出其对家电等业务的重视程度。
财报显示,小米科技家电收入同比增长56.4%,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出货量增幅分别达到50%、30%和45%,而整个IoT与生活消费品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0%,达到1041亿元。
特别是在家电领域,小米去年推出了上出风空调、双区洗衣机等“爆款”,并通过家电“国补”政策进一步推高了热度,今年小米还趁热打铁推出了中央空调,继续冲击高端家电市场。
小米高管在电话会议上也毫不掩饰家电业务方面的野心。“空调业务去年在国内排第四,今年的目标是排到第三,到2030年至少要做到前两名。”卢伟冰表示,大家电的市场空间巨大,且小米在补齐传统空调技术后,智能化领先优势非常明显。
手机、家电及各类智能设备的爆发,再加上汽车的“引流”,让小米的生态协同能力有所增强,其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超过9亿台。卢伟冰也在电话会议中指出,这种协同效应是所有品类的互相加成,且协同效应只是开始,未来潜力巨大。
新曲线初成
“小米每卖一辆车就亏损4.5万元”,财报发布的第二天,这句话被推上了微博热搜榜。
这个数字源于小米2024年新车交付数136854辆,以及去年其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
不过,这样简单的算术,并不能真实反映小米造车的实际。
雷军一直反复称小米是“造车新人”,但小米SU7的销量和交付量已经到了让行业震惊的地步。这一点在今年2月底推出SU7 Ultra后进一步被推向顶峰。
随着小米SU7的大卖,小米补齐了“人车家全生态”的拼图,也用消费电子领域的爆品逻辑,以及手机厂商“用户思维+生态协同”的模式,冲击着汽车产业的壁垒。甚至东风日产在推出N7车型的发布会上,还采用了小米SU7等进行对比。
况且,半年前小米发布2024年二季度财报时,舆论就曾有过“小米卖一辆车亏6万多”的热门话题,如今对比来看,小米单车亏损额反而是收窄了。当时雷军也用了一句“小米汽车还在投入期,希望大家理解”来回应。
细看财报数据会发现,小米的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在2024年带来了328亿元的收入,成本上有267亿元的销售成本和132亿元的经营开支(包括研发支出),再算上9亿元的其他一次性损益等,共同形成了62亿元的净亏损。
但与此同时,小米汽车业务在去年实现了18.5%的毛利率,其中四季度毛利率进一步冲至20.4%,这已基本与理想汽车相近。
小米这几年在研发方面的支出颇高,财报显示去年全年其研发投入累计达到241亿元,比2023年增加了25.9%。小米给出的原因是“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
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卢伟冰也进一步表示,汽车还在大投入期,包含核心技术研发、多车型研发、工厂投入和智驾投入,以及一些当前不方便披露的投入。
“汽车业务我们内部没有明确盈利时间表的要求,当然我们会努力去改善整体的利润状况。”卢伟冰说。
重度依赖
在2024年财报发布前,雷军宣布了一项新目标——2025年全年汽车交付量从30万辆调高至35万辆。
35万辆已是去年全年交付量的2.5倍多,若按财报中去年单车均价23.4万元计算,可以带来超过800亿元的收入,若考虑小米SU7 Ulrta52.99万元的起步价,最终实现的收入可能会更高。
种种迹象表明,造车这项重资产业务,已经占据当前小米战略版图的中心地位,它包含着小米从“消费电子公司”向“科技生态企业”转身的夙愿。
从长期来看,这既考验小米生态协同的变现能力,也考验着雷军这一“个人IP”的能量,这两点都意味着小米面临的挑战巨大。
尽管通过小米15 Ultra手机和小米SU7 Ultra汽车,小米高端化的进程再进一步,但当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不论低端、中端还是高端市场,其固化的特征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手机市场600美元以上价格段的手机销量份额,苹果和华为分别为54%和29%,两者合计占比已经达到83%,小米虽然排在第三位,且在高端市场的同比增长约50%,但和vivo、荣耀、OPPO等其他手机大厂的区别并不大。小米在消费电子领域如何真正站上“高端”台阶并获得增长,仍存疑问。
另外,小米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300亿元,因此其智能手机与AIOT等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为造车输血的重任,造车既要与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相融合,同时也要加速通过规模化实现盈利。
而雷军的“个人IP”则是另一处变量。他的自身形象早已突破了“小米董事长”这一层,反而更像一个出圈的“顶流网红”。他的一举一动,大到发布会,小到一张照片、一件衣服甚至短短一句话,都会登上热搜。
这一点从去年至今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被反复验证。最近一次是央视3·15晚会曝光劣质卫生巾后,网友们跑到他的微博下许愿让小米生产卫生巾。
就现在而言,造车出现大问题或者雷军个人形象出现负面影响,都会成为小米未来发展的掣肘。投入还在继续,造车业务能否逃脱“烧钱换规模”的陷阱,“人车家全生态”能否最终走向成功,这场事关雷军职业生涯的终极考验并没有结束。
南方+记者 葛政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