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山市坦洲、古镇、黄圃、三乡、三角5个镇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名单,为中山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小城市”,通常指在规模、功能和发展潜力上位于大城市与乡镇之间的城市,它们往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活力和一定的服务功能。1983年,中山撤县设市,40多年来,中山一直沿用“市直管镇”的扁平化行政管理架构,通过持续的事权下放改革,赋能镇域经济发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融合发展大格局,中山迎来前所未有的宝贵历史机遇,同时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只有抓住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才能稳住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大盘。
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为中山镇域经济模式升级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何通过创新的改革举措,实现镇域能级的再提升?按照小城市标准,区域中心镇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框架?撬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心镇有哪些新的打法?这些问题摆在了“探路者”面前。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记者对中山市5个试点镇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专访。
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推动“南陲小镇”转型为“产城融合示范城市”
“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名单,是对坦洲土地潜力、产业实力、发展空间的充分肯定。”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表示,去年6月,坦洲镇被纳入广东省65个试点镇之一,充分体现中山市委“融湾发展、向湾图强”的战略定位,凸显了坦洲作为中山“南联”主阵地的重要意义。
坦洲镇党委书记汤如烈。
抓住三重优势 夯实“小城市”根基
汤如烈表示,坦洲镇将积极抓住土地、产业、空间三重优势,夯实建设“小城市”的基础。
土地储备是坦洲的核心竞争力。坦洲镇总面积129.58平方公里,在全市镇街中排名第三位,规划开发面积86.87平方公里,近三年通过“工改”累计拆除整备低效工业用地超2000亩,统租统管农用地超1.2万亩,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土地保障。
产业集群则是坦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坦洲镇拥有市场主体超4.6万户、“四上企业”473家,总量均位居全市第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余家,高端显示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80亿元,办公耗材产业跻身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坦洲还在人口与基建上拥有显著优势。超40万常住人口,位居全市第二。汤如烈介绍,近年来,坦洲推动坦神北路主线通车,实现宝珠北路、环洲东北路等一批瓶颈路、中珠跨界路全面完工,全民健身中心等民生工程投入使用,“四纵五横”交通路网格局不断完善,公共文体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城市骨架”逐渐成形。
“当前的坦洲,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经济活力和一定的服务功能。”他表示,坦洲与珠海主城区仅一路之隔,未来将在规划、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化与珠澳协同,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标是推动坦洲从‘中山南陲小镇’转型为‘大湾区西岸产城融合示范城市’”。
三大维度升级,推动全域向“小城市”转型
“从‘镇’到‘城’的质变,需要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品质提升、综合治理、城乡融合等方面系统性重塑。”汤如烈表示,坦洲镇正以《广东省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指引(试行)》 《坦洲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为纲,聚焦产业、城乡、民生三大维度,推动全域向小城市形态转型。
产业攻坚是核心抓手。在一产方面,坦洲将整合农用地资源,培优“河豚” “海鲈鱼”“番石榴”等农业品牌,打造“新合裕洲农文旅示范带”,建设中珠澳“小清新微度假”首选地;二产方面,推行“政府+企业+基金”招商模式,力争2025年度招商引资60亿元,培育10亿级企业2家以上;三产方面,瞄准高端商业补短板,建设电商集聚区、现代物流仓储区和夜间消费集聚区,招引新能源汽车销售、高端商超等业态。
城乡提质紧扣“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坦洲将推动坦洲大道沿线规划加速编制,德溪路等5条景观路串联成片,继续推进十四村社区“典型村”创建,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广泛动员企业、群众、社会组织、港澳侨胞等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建设。
民生优享聚焦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领域。加快推进林东小学扩建、坦洲高中项目,2025年实现公办学校集团化全覆盖;启动坦洲人民医院扩建工程,与市中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社会治理层面,持续深化“1+6+N”综治体系。
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绝非“一镇之事”。汤如烈表示,作为中山“坦洲—三乡”全市三大片区中心之一,坦洲镇被赋予推动“中珠一体化”等重任。未来,坦洲将从产业协同、基建协同、治理协同、服务协同四个方面深化区域协同,与周边区域合作打造打印耗材、低空制造产业基地,谋划与珠海金鸡西路、明坦路道路对接工程,常态化开展区域联合执法,加强与珠海香洲、中山三乡等区域跨界河涌联防共治,更高质量推进美丽河湖工作,推动“跨域通办”民生事项,完善社区生活圈的公共服务保障。
【数读】
坦洲镇2024年经济成绩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8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6.9亿元。
上榜2024年镇域投资竞争力500强第50位。
全镇登记注册各类市场主体突破4.6万户,“四上企业”增至473家,总量均居全市第4。
全年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超64亿元。抓项目扩投资,40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完成率116%,居全市前列。
“拿地即动工”成为常态,全年推动25个工业项目动工,总投资近40亿元。
推动中山首个“深仓西进”保税仓落户,为企业年节约成本约600万元。
古镇镇党委书记薛治国:建设照明灯饰“小城”,奋力打造“全球灯都”
作为享誉全球的“中国灯饰之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去年,古镇又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成为全省65个试点镇之一、中山市5个入选中心镇之一。
古镇镇党委书记薛治国表示,立足发展实际,古镇将瞄准“小城市”发展定位,做好中心镇规划建设,大力实施擦亮“古镇灯饰”金字招牌“1235”行动,高质量建设照明灯饰行业的产业中心、贸易中心、设计中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奋力打造全球一流的照明灯饰之都。
古镇镇党委书记薛治国。
打造“强好优美治”的“小城市”样板
去年,古镇镇制定了《中山市古镇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了全力打造产业强、基础好、服务优、城乡美、社会治“小城市”的目标。
产业强,是古镇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的重要支撑。薛治国介绍,2024年,古镇镇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2019年的2.7倍,增至254家,亿元工业企业数量是2019年的8倍,增至32家。近3年签约项目共41个,推动雷士、蓝晨、煜晖、欧为、新创等一批链主、专精特新企业落地。古镇照明灯饰产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夯实。
灯博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第32届灯博会境外观众登记同比增长192%,创历史新高。古镇镇灯饰产业带入选省“跨境电商+产业带”试点。2024年外贸出口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25%,增速全市第三。古镇作为照明灯饰产业贸易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依托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充分利用国家下放的专利快速预审权限优势,吸引全国各地照明灯饰企业和设计人才聚集古镇。坚持举办中国国际照明灯具设计大赛等,促进人才与工业设计成功双转化。古镇作为照明灯饰产业设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每年逾1000家企业举行各类高峰论坛,超1000场次灯饰设计、质量技术、出口业务等培训和信息交流活动,古镇作为照明灯饰产业信息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全镇高新企业126家,“专精特新”企业18家,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173家,实现创新型企业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古镇作为照明灯饰产业技术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薛治国表示,下一步,古镇镇将高水平建设照明灯饰产业“五个中心”。到2027年,推动古镇镇照明灯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照明灯饰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照明灯饰产业总产值超400亿元,四上企业超550家,亿元企业超55家,12家企业达到三级或以上数字化应用水平,持续擦亮“古镇灯饰”金字招牌的世界影响力。
聚焦“协同发展” 做好三篇文章
提级规划建设中心镇,薛治国表示,古镇镇将聚焦“协同发展”,对标小城市标准在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服务互通等方面做文章,全面提升古镇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古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交通互联上,古镇将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通过健全“高铁+高速公路+快速路”交通路网,快速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推动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其水平。比如,加快推进古镇快线(同兴路至外海大桥)等一批重要路网节点改造提升;打造中山首个“超充之城”,让跨区域流通更便捷。
在产业互融上,古镇将贯彻落实好中山市“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抢抓“东承”机遇,充分发挥“西接”桥头堡作用,立足深中产业一体化,向深圳招引培育一批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强化跨镇街产业互融,拓展古镇、横栏、小榄融合互动发展产业空间,共同打造万亩产业园。
在服务互通上,古镇将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用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快授权、快维权、快协调”保护机制,全方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推动“跨城通办”,在与江门江海、鹤山和深圳坪山“跨城通办”的基础上,推动与更多地区、更多的领域跨城通办。推动治水工作跨域合作,推动跨镇街河涌协同治理工作。
【数读】
古镇镇2024年经济成绩单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6.4亿元,比2023年增长超20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10位。
工业经济稳进提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7%,规下工业加权营收增长12.2%。
集中签约智慧照明、新能源等重点招商项目21个,投资总额近30亿元。为60家企业对接约48万平方米厂房需求。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第30、31届灯博会吸引45万人次。
外贸出口额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增长。
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树立中心镇示范 打造“北融”主阵地
黄圃镇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凸显了黄圃作为中山实施“北融”战略重要节点城镇和中山北部制造业重镇的战略定位。
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表示,黄圃镇将充分发挥家电产业基础扎实、多式联运交通畅通和产业空间资源丰富等优势,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区域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小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黄圃镇党委书记梁泳辉。黄圃镇供图。
推动跨镇街连片改造 拓展“万亩千亿”新空间
黄圃镇是“中国家电制造基地”,是珠三角家电“黄金走廊”重要成员,目前家电产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同时,黄圃镇也是中山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广佛珠深港澳同处1小时交通圈,有“一港一铁两高四快”多式联运优势。梁泳辉认为,这些优势都是黄圃入选试点的底气。
黄圃还拥有中山北部最丰富的用地空间。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黄圃镇“留白用地”约4200亩。近三年来,黄圃镇整备大岑片区、黄圃港片区两个千亩连片产业空间,引进50多个项目,京东、三花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先后落户。
梁泳辉认为,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将有力带动黄圃镇实现新一轮发展。接下来,黄圃镇将从产业、城镇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力,推动试点建设工作。
在产业方面,黄圃镇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0%,到2025年,打造超600亿元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加快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片区)建设,实施新一轮千亩土地整备计划,重点推进黄圃港片区、大岑片区、会展片区建设,其中大岑片区打造全省千亩连片改造标杆,会展片区打造跨镇街连片改造示范,拓展“万亩千亿”新空间。
在城镇建设管理方面,黄圃将进一步完善对接深中通道交通网络,加快融入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提前做好东部外环高速(黄圃段)通车准备。持续推进城乡风貌品质提升,建成一批镇村片区化、组团化发展样板,打造“美丽乡村走廊”。
打造中山“北融”战略主阵地
作为中山的“北大门”,黄圃镇一直发挥着联动周边区域的重要功能。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将为黄圃对外联动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新支撑。作为区域中心镇,黄圃镇将深度参与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打造中山市“北融”战略主阵地。
梁泳辉表示,黄圃镇将积极探索与周边镇街共同开发、共同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片区)优势,进一步深化“工改”攻坚战,探索跨镇街“工改”连片改造,重点推动会展片区与南头镇实施跨镇街连片改造,力争打造示范样板。此外,黄圃镇正探索跨镇街产业园区建设模式,联合阜沙镇推动中山黄圃产业园区申报省级产业园。该产业园将重点发展智能厨房家电、淋浴房、冰箱、机器人、五金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等细分方向,打造中山市产业发展新高地。
梁泳辉介绍,黄圃镇还将积极发挥家电产业优势,联合东凤、南头、阜沙等镇街,深化与佛山顺德的产业联动和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融入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黄圃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依托黄圃镇家电科创中心,引进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型企业,培育搭建电商直播平台,持续开展中国家电交易会,以“科创+”“数字+”“设计+”赋能家电产业。
同时,黄圃将持续加大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中心等,提高物流网络的覆盖率和运行效率。目前,黄圃镇家电科创中心已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12家,并设有直播平台、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设施,可为周边镇街企业提供服务。南沙港铁路黄圃站场已于2023年正式开通,京东中山物流园已全面投入使用。
【数读】
黄圃镇2024年经济成绩单
2024年,黄圃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5亿元,同比增长5.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8%,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8.2%,社消零总额同比增长16.6%。
持续发力强招商,新招引项目27个、总投资57亿元,“零地招商”引入项目93个,新租售厂房约38万平方米。重点项目31个,动工项目26个,排名全市第2。
全力抓好强企培育,实施“造月” “繁星”计划,支持31家企业壮大发展。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新增规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70家,爱美泰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黄圃镇该类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昊森热能获评广东省数字化优秀案例,荣电集团获评广东省电子商务优秀案例。
中山市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五大行动破题城镇升级,擦亮“湾区美谷”名片
从1979年引入首批港澳企业,到诞生全国首个中外合作酒店中山温泉宾馆,再到培育曼秀雷敦、皇冠皮箱等龙头企业,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三乡镇已从农业乡镇跃升为全国千强镇、广东省中心镇、“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省级典型镇,斩获多项“国字号”招牌。
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表示,承担建设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的新使命,三乡将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全力打造“美丽中山”示范样本。
三乡镇党委书记郭明星。三乡镇供图。
聚焦“百千万工程”,打造“湾区美谷”
三乡已经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跃升期。
郭明星表示,当前三乡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规模,但也面临“突破瓶颈期”与“蝶变阵痛期”。被赋予“小城市”建设使命后,三乡将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依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文旅融合等国家级试点优势,锚定“湾区优质产业转移承载地” “大湾区烟火气旅游目的地” “港澳人士优质生活地” “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等建设目标,全力打造“美丽中山”示范样本。
“我们聚焦制造业升级,正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省级产业园扩区整合,吸引企业、人才‘落地生根’。”郭明星表示,聚焦城乡融合,加速完善交通路网、市政设施,推进“绿美三乡”生态建设,擦亮“湾区美谷”名片;聚焦农文旅融合,推动中山温泉度假区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重点打造“一带三核心多片区”农文旅发展格局,构建“温泉+高尔夫+历史文化”多元旅游模式;聚焦粤港澳融通,依托设立在三乡的港澳人士服务中心等平台,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三乡生活、创业。
开展五大行动,加快实现小城市形态
如何将蓝图化为现实?
郭明星表示,三乡镇将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要求,深入开展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健全完善、圩镇建设品质提升、综合治理精细协同五大行动,提升镇域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实现小城市形态。
“产业是立镇之本。”郭明星介绍,三乡正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抓手,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打造“1+4+N”产业平台,推动传统产业“AI+技改”升级;同时招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旅产业方面,以“香山古韵”示范带为主线,重点建设雍陌—塘敢等核心区,差异化布局特色片区,加速旅游景区评级、升级。
基建提档升级,治理精细协同。针对交通拥堵、内涝等“老大难”问题,三乡正推进登贤路北段、文昌路等主干道建设,加快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年内力争实现“内涝清零”。老旧小区改造、充电桩建设、智慧停车系统等工程同步推进,着力解决“停车难”等民生痛点。
在公共服务及圩镇建设方面,三乡将完善“10分钟就业服务圈”,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进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打造“三乡服务”政务服务品牌,拓宽与港澳民生领域合作。
作为中山南部门户,三乡与珠海、澳门仅“20分钟达”“40分钟抵”的区位优势,具备融入大湾区天然区位优势。
郭明星表示,三乡将深化“深中一体化”,优化“深中通办”服务,吸引深圳新兴产业落地;同时探索“澳门品牌+横琴注册+三乡生产”模式;打造深港澳服务专区,推出《深港澳群众政务服务宝典》,归集就业、民生等五大高频事项,配套“一扫可查”二维码,实现“最多访一次”;推进农文旅融合协同发展,以环五桂山示范带建设为契机,联合周边镇街打造旅游线路,构建“一半山水一半城” “一半田园一半城”的“人文三乡”城市美游名片。
【数读】
三乡镇2024年经济成绩单
经济体量突破200亿大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1亿元,同比增长3.1%。
三乡镇工业投资两年综合增速达343%。
2024年,三乡镇招商引资超45亿元。中山半导体产业园累计取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1037亩,可提供招商的用地约1352亩。
中山三乡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亿元以上企业新增10家、突破70家。
“强村公司”增至21家,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实现“三提升”。
入选广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雍陌村入选广东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凯航:打造中山先进制造业重要一极
在中山市的镇街版图中,三角镇是近年来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代表。
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凯航表示,推动三角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是中山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全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三角镇将紧紧把握契机,立足优势,坚定信心推动中心镇建设,加快将三角镇打造为中山市先进制造业重要一极、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凯航。
推动“一带一廊四片区”全域整治
李凯航认为,三角镇入选省级试点,凸显了三角镇的三大战略定位优势。
一是交通枢纽定位。三角镇毗邻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3大国家级自贸区,周边有五大国际机场和四大深水港,与南沙自贸区仅一河之隔,可实现15分钟接驳南沙自贸区,40分钟直达深圳机场,是中山承接大湾区高端要素、沿海经济带建设和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
二是产业枢纽定位。三角镇产业平台集聚优势明显。正在建设的中山新材料产业园是中山十大主题产业园之一,包含全市唯一保留的化工园区、正在申报省级产业园的中山三角产业园、精密电子线路板集聚区、电镀产业集聚区,将打造大湾区新材料行业集聚区及新一代电子科技高地。此外,三角镇已形成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集聚了电路板、零部件、电镀、喷漆等汽车产业环节。顺丰、邮政集团和上药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先后落户,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三是生活枢纽定位。近年来,三角镇按照“生态+旅游”“产业+旅游”“康养+旅游”的理念,构建起“一湖两山三江”生态旅游格局,擦亮特色生鱼IP,大力推动医疗和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湾区休闲旅游胜地的角色不断凸显。
李凯航认为,入选全省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将为三角镇提供更多发展动能。比如,将进一步推动三角镇“一带一廊四片区”(“一带”即“三生”融合发展带,“一廊”即环镇生态廊道,“四片区”即农田集聚提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城镇品质提升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区)的全域整治格局落地,为三角产业园申报省级产业园、高平化工园区扩区以及城镇服务能力和整体品质提升等工作提供直接支撑等。
多镇街联动构建新材料产业走廊
如何建设“小城市”?
李凯航表示,接下来,三角镇将对标对表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的指标体系,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镇品质和治理水平提质升级。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角镇将锚定打造中山市先进制造业重要一级的目标,聚焦新时代中山“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建设,立足三角镇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产业聚链成群、快速发展。
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三角镇将落实《中山市三角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镇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顶层设计,重点构建“一心、一片、一环”建设,重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潜力,盘活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在社会治理方面,三角镇将以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总结提炼智慧政务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中易办”“马上办”“深中通办”等惠企便民服务,推出一批更给力的惠企利民举措。
服务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是区域中心镇的重要使命。李凯航表示,三角镇将重点在产业领域与周边镇街和区域作联动。三角镇将充分发挥高平化工园区、电镀园区等园区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周边镇街提供支撑,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打造“1+N”产业共同体,以新材料产业园为核心,联动民众街道、黄圃镇等镇街,构建新材料产业走廊,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此外,三角镇还将探索“制造业+AI”实践新路径,加快立项建设产业平台科研创新中心,打造更多“智能智造”新场景,鼓励企业加快建设研发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周边镇街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数读】
三角镇2024年经济成绩单
2024年实现GDP总额123.06亿元,增长6.4%。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6%,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9%。
入选2024中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位列第138名;2024年全国镇域经济500强,位列第196名。
招商引资方面,新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超60亿元,涵盖冷链物流、绿色化工、智能家电等领域。
项目建设方面,申报省、市重点项目39个,总投资超230亿元,有效投资持续增长。纳入市重点工业项目库(含增资扩产项目)共3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23个项目已动工。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何伟楠 雷海泉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除署名外)
统筹:何伟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