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访谈|李雪欣:让镇街“放开手脚”谋发展

南方+

“镇街是中山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镇街强,则全市强。”中山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副主任李雪欣表示,中山不设区、不带县,镇街就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当前,中山正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推动这项工作有三个重要意义。

鸟瞰中山城区。

鸟瞰中山城区。

第一,从镇街看,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山镇街实力雄厚,目前,全市有13个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以小榄镇为例,常住人口超78万,经济总量超580亿元,位列全国镇域经济500强第17位,千强镇第32位。无论是从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还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来看,都已具备发展成为小城市的基础。但对标“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城市的标准仍存在短板,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差距。因此,中山必须进一步优化城镇规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城镇功能,推动大镇、强镇以城市的形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第二,从全市看,这是打破镇域发展限制的有益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充分发挥“市直管镇”的特殊行政体制优势,推动镇域经济迸发活力,但这种发展模式存在诸多瓶颈难题。近年来,中山通过优化“市直管镇”体制,强化市一级统筹力度,积极探索片区统筹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就是要打破行政界限,逐步推动有实力的镇提升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和辐射能力,带动周边镇街协同发展,破解资源碎片化、低效化的问题。

第三,从全省看,这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题中之义。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按照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对中心镇、典型镇建设提档升级、形成示范效应,有利于发挥联城带村功能,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全省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贡献中山经验。

李雪欣表示,实现“强镇”的关键在于推动扩权改革。通过加强市级统筹,提升服务镇街效率,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大力统筹跨镇街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以片区综合提升带动各镇街发展跃升。

通过持续深化“放权赋能”,以更大力度推进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改革,把镇街尤其是中心镇当作县域规划发展、赋权提能。同时,要坚持为镇街松绑减负、提级赋能,持续探索镇街“点单”、市级“上菜”,精准化、差异化推动更多市级管理权限向经济重镇下放,同时上收镇街接不住、接不好的事权,清理不合时宜的政策,让镇街放开手脚谋发展。

通过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功能区统筹改革,大力探索特大镇改革,努力把“市直管镇”的行政体制优势放得更大、劣势缩得更小。

【编者按】

2024年,中山市坦洲、古镇、黄圃、三乡、三角5个镇入选广东省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试点名单,为中山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融合发展大格局,中山迎来前所未有的宝贵历史机遇,同时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只有抓住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才能稳住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大盘。

以小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为中山镇域经济模式升级带来了新的思路。

如何通过创新的改革举措,实现镇域能级的再提升?按照小城市标准,区域中心镇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框架?撬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心镇有哪些新的打法?这些问题摆在了“探路者”面前。

带着这些问题,南方日报记者对中山市5个试点镇的主要领导进行了专访。

采写:南方+记者 何伟楠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钟政经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