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红场,绿意盎然。沥青山路蜿蜒伸展,休闲广场花香袭人,沿途村庄在叠翠的茶山映衬下显得更加朴实动人,处处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红场镇位于潮南区西南部,拥有70多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是汕头市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茶叶产区。延绵的大南山山岭,造就了红场茶生长的“黄金秘境”,演绎着一片绿叶子变成“金叶子”的生长故事。
今年,红场如何打好“组合拳”,强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革命老区,探寻红场茶产业的发展之“质”。
引进龙头企业 带动品牌升级
“在红场,每一片茶叶都浸润着大南山的山水灵气。”红场镇党委书记陈锡波告诉记者,近年来,红场立足茶叶产业优势,开展“引龙、育龙、强龙”工程,分类施策精准引育优质企业,持续注入增长新动能。
近两年来,红场依托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建立茶叶加工中心,并引进广东亿筐茶业有限公司承接种植200亩生态茶园,配以茶叶色选机、烘干机等设备提升制茶工艺,实现降本增效;其次采用订单农业兜底的方式收购茶青,联结了200户茶农,带动每户年均增收超1200元。
降本增效体现在哪里?设备是其中的重要一环。陈锡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设备运行1小时的工作量,约等于10人工作一天的总和,一年下来将为全镇2000户茶农节省总共400万元。
正是引入这种“新”的因素,亿筐茶业先后获得“圳品”、广东生态茶园认证,推动“红场单丛”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高含金量的认证大幅提升了红场茶叶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陈锡波高兴地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茶叶是绿水青山回馈山民的“金山银山”,正演绎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璀璨“金叶子”。
招引产业项目 增强“造血”功能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扶持一个产业既要尽力而为,还要量力而行,更需要久久为功。
项目,是红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加速器”。今年,红场重点推进广东德兴(红场巫字)生猪试点项目和伍田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在生态养猪方面,巫字村与广东德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强村公司,盘活28亩闲置土地,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生猪养殖场并配套肉猪生产线,预计为巫字村集体收入年均增加15万元,搭建的股权投资平台还能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在休闲旅游方面,伍田村计划盘活30亩土地,规划建设青梅研艺营、星空营地、梅林图书馆,预计每年带来13万元的租金收益,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在产业项目的牵引带动下,理念、技术、资金等各路资源都能统筹共享,村集体发展的底气也会更足!”陈锡波高兴地说,通过项目带动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红场产业“新活力”将进一步被激发,更好助力红场生态、产业、效益协调并进。
聚焦“以红带绿” 建设美丽乡村
如果说绿色是红场的自然本色,那么红色则是其精神本色。这里是二战时期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所在地、东江地区革命根据地领导中心,也是汕头革命遗址分布最密集的镇。
记者了解到,2023年6月,潘岱村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近两年来,潘岱村系统推进茶产业“先锋工场”、“双中心”融合建设、茶菊种植等一批项目,以“红绿融合”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据介绍,“先锋工场”由村党支部与企业联建,为工场茶农开展种茶、采茶、制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升茶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双中心”则体现在创新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融合建设,有效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
革命遗址保护提升方面,潘岱村通过保育活化英雄石洞、彭杨军校等革命遗址,还原当年红军在革命老区生活、学习、训练的场景,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至于茶菊种植,潘岱村依托大自然赋予的独特山区生态资源,引种来自濠江东湖的茶菊约7亩,成为该村集体增收“新动能”。不仅如此,茶菊种植园与茶园和英雄石洞等景点串联成线,观光农业新模式呼之欲出,为乡村振兴“景”上添花。
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