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派到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新展回眸国画转型之路|视频

南方+

00:22

从画派到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新展回眸国画转型之路

3月2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次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五大单元、240余件珍贵作品与文献,系统梳理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历程,展现了岭南画派精神在学院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20世纪中叶,新中国美术教育面临重大转型。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传统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生活,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观念问题。岭南画派以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成为推动中国画现代转型的一股激流。1953年,中南美专在湖北武昌成立,后南迁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由绘画系分出,组建为彩墨画系,最终定名国画系,标志着中国画学科在岭南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正式确立。

展览现场

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画派中坚力量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任教,他们以民族传统为本位,重构教学大纲与创作范式,在中国画改造中建立起“广美方案”——坚持传统、关注现实、重视写生、分科教学、兼容南北。这一方案不仅推动了中国画教育从师徒授受向现代学院体系的跨越,更将岭南画派先辈未竟的“新国画”精神融入现代教育体系。

关山月《湛江堵海工地速写》28cm×39.6cm 1960年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藏

关山月《湛江堵海工地速写》28cm×39.6cm 1960年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藏

展览通过五大单元层层递进,全面呈现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现代转型历程:第一单元“艺术为人民”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题性创作,以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力作,回应了中国画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时代命题;第二单元“传统价值的再思”展现了从彩墨系到国画系的转变,重新审视传统笔墨的价值;第三单元以《黎雄才山水画谱》为核心,解析岭南山水画教学的经典范式,将传统程式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体系;第四单元“四写”实践通过《向海洋宣战》等作品,展现从课堂到生活的创作路径及集体创作的力量;第五单元“群贤毕至”通过傅抱石、潘天寿等艺术家的往来作品,呈现广州美院与全国画坛的互动,勾勒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黎雄才《鼎湖山飞水潭所见》31cm×39.5cm 1962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黎雄才《鼎湖山飞水潭所见》31cm×39.5cm 1962年 岭南画派纪念馆藏

为增强观展体验,展览采用“实物+数字”的复合展陈方式,通过多元媒介让静态的展品“活”起来。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屏幕阅览黎雄才山水画谱中的《树木》《山石》《流水烟云写生》,用眼睛描绘当时国画系学子的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湛江新港》、梁世雄的《湛江速写》,仿佛亲临惊涛骇浪的海面,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

展览将持续至5月4日。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郑新洽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编辑 周煦钊 张茵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