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抢人才”,并承诺保障各项人才入境计划获批者子女来港后的基础教育。但也有社会声音认为目前“本地学生”定义过于宽松,影响香港学位竞争的公平性及公费运用。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3月19日在香港立法会上透露,为公费善用,将考虑有关签证持有人必须于入学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时间,才可以享有“本地学生”学费资助。
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
据蔡若莲透露,2022年12月底至2025年2月底期间,香港特区政府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超过45万宗申请,当中超过29万宗获批,同期共有约19.6万名人才抵港,部分人才携同家眷来港落户;由2022年至今年2月底,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以受养人身份获准来港的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子女共约13.2万人。
而根据大学联招处的资料,2022/23年到2024/25年这三个学年间,通过联招途径获得教资会资助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录取的受养人,分别为62、68以及185人。目前,教资会资助学士学位课程的本地学生学费水平划一为每年42100港元;修读课程的非本地生则不能获公费资助,相关学费由大学自行规定。
但蔡若莲也重申,特区政府没有计划改变相关原则和安排。就有居留条件限制的受养人签证持有人,特区政府会考虑参考其他国家/地区做法,检视学士学位课程本地生学费资助的条件及要求,例如考虑有关签证持有人必须于入学前在香港通常居住一段时间,才可以享有本地生学费资助。
蔡若莲补充,目前检视“本地学生”定义的工作进展顺利,考虑设立过渡安排,教育局会尽快公布最新安排。
南方+记者 陈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