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环节,它不仅是守护群体健康的“最前线”,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也是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力军”,疫苗接种、慢病管理、健康宣教等是它们日常肩负的责任。
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短缺、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如何破解这个问题,是“强基层”的必答题,也是不少基层医疗机构持续探索的议题。记者从汕头市金平区人民医院走访了解到,该院在金平区卫健局的部署指导下,组建起区医院与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社一体化”医联体,实现资源整合、高效联动,助力社区群众健康管理。
金平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小雨介绍,一体化医联体的金平探索,助力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建设,与区医院形成差异化互补服务,进一步盘活了人才与医疗设备资源,助推落实好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让社区群众得到了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医疗服务。
区社联动
做群众“贴心人”
汕头市金平区是粤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医疗高地”:这里拥有两家省级高水平医院,三级医院林立。但是,大医院里常常大排长龙,群众就医需要提前预约、等候。怎样才能把“头疼脑热”留在基层,落实好分级诊疗,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水平,让群众放心在基层“看好病”“好看病”。
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16年,是由金平区政府开办的公益一类非营利性公立医疗机构,负责服务大华街道和石炮台街道的12.2万常住居民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着眼于提高医疗综合服务能力,2020年7月,金平区人民医院与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起一体化医联体,彭小雨也兼任起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彭小雨介绍,一体化医联体最直观的体现是医院与社区卫生中心仅有一墙之隔,这非常便利区、社两级间的资源整合。区医院的专家医生定期到社区坐诊,专科医生加入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质诊疗服务和高效健康管理。
彭小雨正带领名医工作室团队开展“老高糖”专病业务学习。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目前医联体共同从事社区工作的医护团队有64人,其中8人拥有高级职称,组建起5支家庭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一体化医联体开设了联合科室,包括了急诊室、儿科诊室、发热门诊、联合病房、检验科及影像科等。彭小雨说,在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群众可以便捷地在这里参加CT、磁共振检查,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难度较高的生化检验,也可以直接在这里完成。
物理距离的临近与联动机制的创新,也让双向转诊变得非常顺畅:当社区收到难治、继发性及急危重症高血压患者,疑难复杂和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时,区医院专家直接参加会诊,有需要时也可以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到区医院抢救或住院。“我们这是‘加速度’的绿色通道,一点也不耽误!”彭小雨说。
一般来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的药品不如区级综合医院齐全,这也是部分患者更倾向到大型医院就诊的原因之一。而在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医联体还实现了药品的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医院共用药品目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开药,可以到医院拿药,药品品种更加齐全,群众也更加安心。
彭小雨介绍,近期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分别在大华街道、石炮台街道增设华坞路、长平路医疗服务延伸点,进一步延伸服务半径,让社区群众更便捷地享受到区、社两级医疗服务供给。
三高共管
当健康“守门员”
作为金平区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彭小雨2022年被金平区卫生健康局评定为“金平名医”。长期专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经历,也让她对社区居民们“老高糖”情况非常熟悉。
她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群众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比12%以上,其中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不在少数。而高血压、糖尿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它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甚至肾脏等的病变,且并发症、致残率高,如果“老高糖”控制不好,将为家庭带来很重的负担。
“我和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就是让辖区‘老高糖’群体少得病、慢得病、少得并发症!”彭小雨介绍,在她和团队的持续探索下,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形成了“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医防融合经验。
“三高”指的是大众熟悉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六病”指的是这3种病和它们带来的心血管、脑血管、肾脏的并发症。彭小雨说,得益于一体化医联体机制下的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高效协同供给,她和团队将“防病”与“治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质量、效率与可及性。
据介绍,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强化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社区医生团队严格落实首诊测血压、血糖+摸一次足背动脉搏动制度,从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为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和用药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医联体区医院专家组建设立了慢病联合门诊,运用中西医结合提供全方位诊疗、健康管理服务。依托医联体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诊断、认定、购药“一站式”服务,减轻患者长期购药的经济负担,也促进了基层慢性病诊疗同质化水平和诊间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提升了慢性病诊疗管理的效率和真实性,实现了医防有效融合。
2024年9月,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模式,还入选了第四批广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典型案例,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表扬。
彭小雨和她的团队们也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关注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推动了与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联动,设立“眼健康光明小屋”,邀请上级眼科专家每月到大华开展眼底疾病筛查。
聚焦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骨质疏松等问题,去年,大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与汕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建“老年健康博士工作站”。“我们是围着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转的,居民有什么病,我们就想办法来解决,让他们更加便利,在‘家门口’看好病!”彭小雨说。
南方+记者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