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金山书院专家库专家聘任仪式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专题讲座在潮州市金山书院举行。陈平原、陈鸿宇、叶细致等12位专家学者受聘为金山书院专家库首批专家,他们将以金山书院为阵地,聚力为潮州发展建言献策。
金山书院专家库专家聘任仪式。黄品 摄
聘任仪式后,原鼓浪屿申遗办主任,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围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开展专题讲座,详细介绍了鼓浪屿申遗历程的起伏、困境和攻坚,并就潮州申遗工作提出有针对性、可借鉴的思路和对策。随后,南方日报记者对叶细致进行专访,探路潮州申遗。
叶细致开展“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专题讲座。黄品 摄
层层“剥笋”,找到自身突出价值
南方日报:今年省“两会”上,“推动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潮州正积极推进“潮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但申遗主题仍未能明确,这是否影响工作的推进?当年鼓浪屿以“历史国际社区”成功申遗,起初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确定申遗主题?
潮州古城,下水门街游人如织。刘梓薇 摄
潮州申遗,要做精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叶细致:鼓浪屿申遗的主题以及核心要素,经过多轮讨论最终才确定。我们从2009年开始申遗,到了2015年甚至还在讨论核心价值的准确性,这些都是需要经过不断梳理、研讨,一步步推断才得出来的。
鼓浪屿申遗之初的主题也很模糊。刚开始我们以为,郑成功作为对厦门海洋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奠基作用的历史关键人物,应该浓墨重彩提炼到申遗主题中去,但我们在梳理遗产点中逐渐发现,遗产的核心价值应该落在1840—1940这100年间,而不是郑成功所处的时期。于是,我们把这一人物要素在价值提炼中舍弃。遗产核心价值提炼过程中,必要时要适当做减法。
后来,工作人员还提出“建筑博览”“音乐之岛”“华洋共治”等方向的主题,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大家发现,鼓浪屿岛上曾经有那么多领事馆、外国人和归来的华侨,他们曾在一个时期内和谐融洽地生活在同一个地方。这一现象突出了国际和平交流这一理念。于是,经过6年的文本修改、主题的梳理和凝练,最终在2015年才确定“历史国际社区”这个主题。
所以,核心价值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确定,也不是在一开始确定后才来指导一切的筹备工作,而是在根据申遗要求不断推进基础工作的过程中一步步提炼而成。潮州古城申遗,一开始可以有多个角度的核心价值,申遗文本可以不断修改完善,直到形成共识精准提炼出一句符合遗产地标准的核心价值。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6个标准,只要求遗产地符合其中一个即可,在精而不在多,但在比较研究中,要寻求遗产地独特性、差异化。我们讲核心价值三要素,首要的就是独特性,跟相似类型的遗产地进行比较,能够突出独特的核心价值,然后再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这句话怎么表达,不是最开始要去做的事情。
申遗的初期会有迷茫,只有一步一步往前走,问题才能一个一个解决。从2009年到2015年,六年过去了,我们还在反复提炼鼓浪屿的核心价值。这过程就像剥笋一样,随着工作一层层推进,主题才会慢慢清晰显现。
“打基础、理关系”,一步一个脚印
南方日报:当前处于申遗起步阶段的潮州,应该做好哪些工作为后续打好坚实基础?
广济楼前,游客争相打卡。刘梓薇 摄
潮州申遗,要注重顶层立法与规划
叶细致:首先是文本。文本的撰写需要充分的资源调查作为基础支撑,要对现有与申报内容相关的资源摸底,再与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即“杰作”“反映价值观的重要交流”“文明或文化的见证”“建筑、规划、景观的杰出范例”“人地关系”“与重大事件和人物的关联性”进行对照。鼓浪屿申遗前期工作主要是不断修改文本,总共修改了六次。从市政府同意申报到成功申遗的2009年—2017年,这八年时间有五年在打磨文本。把基础打好后,才能得出主题、看到成果。
再一个是规划。谋定而后动,规划定下来之后就按照它一步步去落实。现在潮州古城有相关专项规划、管理条例,作为申遗对象,还需要在规划上再细化,甚至是否具体到某一栋房子的具体设计上去,要细致考虑。当年鼓浪屿在规划方面,甚至做到“一栋建筑一个档案”的程度,即对规划内的每一栋建筑量身定制一个修缮保护方案,但并不要求所有整改、修缮工作一定要在验收前完成,而要依规依法根据保护的轻重缓急作出承诺。
有了规划之后,就要按章落实。鼓浪屿实行“多规合一”的方式,对社区(也是遗产地)进行后续管理,即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办事窗口。成为世界遗产后,社区内的相关审批工作都在这个窗口进行,并且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对鼓浪屿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完成全岛地形及所有建筑物的三维建模,实现规划衔接、资源共享和联动审批,形成更加立体、系统、精细的保护体系。
潮州申遗,要主动适应国际规则
基础工作还有一个是立法。潮州在2016年就有了立法权,这点非常有利于推进遗产地相关法规的制定。除了遵照国际公约和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要根据遗产地的情况设立遗产地保护条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管理办法等等,以法律为依托细化管理和保护措施,这个过程还要注重与遗产地相关利益人的充分沟通、协商。
南方日报:申遗对于遗产地自身的管理和发展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历程?
叶细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做的就是“打基础、理关系”。“打基础”就是前面说的,基础工作要做扎实。“理关系”就是通过申遗过程把地方管理上的各种关系、权责理顺,将这个地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鼓浪屿在申遗之前,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情况开始出现弊端。码头归企业管理,公检法、街道办、工商等部门不归管委会管,但出了问题却是管委会承担。通过申遗,最终将领导机制、管理机制理顺,做法是把管委会与思明区政府人员进行整合,两套牌子一班人马。如此一来,便可对公安工商街道等鼓浪屿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打基础、理关系,打基础就是把文化遗产按照世界标准进行梳理,理关系即是理清楚体制之间和保护管理权职的关系。通过理顺机构间的关系,使得“人权”、事权、资金配套使用、管理保护等都能统一起来,既有利于申报工作的推进,也对地方本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更新。
遗产真实性既包括物质、形态,也包含时间、文化
南方日报:潮州在1986年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物古迹修缮保育,其中有一部分古迹属于重建或复建,这对遗产的真实性有无影响?
潮州广济桥。刘梓薇 摄
潮州申遗,要注重核心要素的挖掘
叶细致:这不必过于担心。比如一栋建筑被列入核心要素名录,这栋建筑除了原本的那一部分,还有老一辈由于各种原因自行叠加的部分,联合国派出的考察人员这时就需要衡量它的真实性问题。
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遗产的真实性?1977年,《操作指南》把真实性归结于四个方面:设计、材料、工艺、地点,而且这种真实性应当体现为保护对象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被赋予的价值。到了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真实性取决于文化遗产的自身特性(nature)、文化语境(context)、时间演进(evolution),真实性评判可能会与很多信息来源的价值有关,这些来源可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用途与功能、传统与技术、地点与背景、精神与感情以及其他内在或外在因素,使用这些来源可对文化遗产的特定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维度加以详尽考察。
2015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对真实性原则的阐述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及其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就是保护这些信息及其来源的真实性,与文物古迹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同样也是对真实性的保护。
后续文件的相继出台,说明文物的真实性内涵被不断扩展,它既包括物质形态材料,也包含了时间、文脉、文化传统等,形成对真实性更加丰富的注释。一栋建筑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叠加,叠加的部分有利于保护的,也是真实的一部分,不属于干扰,就要进行保留。考察人员现场也会提出相关整改要求,在保留原貌的前提下,需要开展抢救性工作的,会要求优先进行。
事实上,近些年我国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受世界文化遗产概念影响很大。起初,我们提到遗产主要是强调它的文物概念,即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但这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差距比较大。2005年,国家文物局修改古迹遗址原则,在“三个价值”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有了这两个价值后,跟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就对应上了。
此外,国家文物局下辖原是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后拆分为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和考古司。以前中国还没有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后来也很快成立,这个中心把国内所有遗产地全部联络起来。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文物和非遗管理影响非常大,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进步特别大。
南方日报:遗产地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划定,关系到申遗对当地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在划定这两个区域时应该如何平衡?
韩江之畔,金山书院熠熠生辉。温忆中 摄
潮州申遗,要科学划定核心区和缓冲区
叶细致: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划分十分关键,关系到申遗对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申遗并不是要限制、约束地方发展,而是要对其进行规范化、集约化的保护和引导。
缓冲区的划定,要科学地根据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来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还要发展。如果缓冲区划得太大了,相当于把紧箍咒套自己头上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汇集的那些核心要素,就像散落在潮州的珍珠一样,要把它们捡起来,串成一条项链戴在身上。缓冲区的作用相当于孙悟空的紧箍咒,划得越大,不一定就越好,要科学地划定。
用好潮侨资源与他国联合申报或为一种途径
南方日报:潮州古城和鼓浪屿一样,既是著名旅游景区又是居民生活区,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既发展商业业态又能留住人间烟火?
叶细致:在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开发和利用,相关的管理规定要跟上。当年,鼓浪屿订立了《鼓浪屿商业网点规划》《鼓浪屿商业业态控制导则》《鼓浪屿户外广告专项规划》《鼓浪屿商业业态管理提升办法》《鼓浪屿龙头路、福州路商业业态规划导则》一系列管理文件,规范引导遗产地的商业业态发展。
囊括在遗产范围里的要素,比如一个要素点里面现在没有人员使用,你想改变功能更新业态,或展示或经营,都必须符合规划和相关导则。
南方日报:民间流传着“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等说法。潮州在世界各地拥有丰富的华侨华人资源,今年将举办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如何借此做好“侨”文章,走好申遗路?
青龙庙会引四海潮人归潮。受访者供图
叶细致:当年中马“送王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例子,或许可为潮州提供借鉴和启发。“送王船”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的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是闽南人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拥有600多年历史,通过一系列祭祀仪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人乡情,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2020年12月17日,经过中马两国合力申报,“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潮州申遗,要发挥好“侨”的资源
潮州申遗可依托世界潮侨资源。世界各地的潮州会馆,诉说着海外游子的拳拳乡情。近几年,青龙庙会汇集众多在海外有实力的潮侨回乡,这样的资源在国内少有一地能够比拟。潮州充分用好潮侨资源,挖掘潮地与他国的文化纽带,共同申遗或许不失为一种途径。
总而言之,对潮州申遗有以下几点建议:从基本要求的角度,文本、规划、立法这些基础工作必须做扎实,把基础打好,管理者受益,老百姓也受益。从遗产价值的角度,提炼价值像一个剥竹笋的过程,要在层层工作的推进中逐渐拨云见日,凝练出最终的主题来,前期不要给主题设限,多角度提出来不断进行研讨,在跟全国、跟全世界遗产地的比较中找到自身的突出价值。从遗产保护的角度,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前期要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先把程序确认下来,按照制度落实,对自身大有裨益。从遗产管理体系的角度,通过申报过程的整治,把遗产地相关各部门的职责和关系理顺,既有利于自身疏通机制,也让游客近悦远来,使各方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专家名片】
叶细致。受访者供图
叶细致曾任厦门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鼓浪屿申遗办主任、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送王船”中马联合申遗中方专家组成员,现任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福州大学中国漆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闽南文化、厦门地方志研究,连续5年主持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举办的“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论坛,撰写多篇方志类理论性文章在各大杂志、报纸、网站上发布。
策划:苏仕日
统筹:杨可
采写:南方+记者 刘梓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