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之端州书法石刻是石刻艺人将书法作品镌刻于石板或崖壁上,形成二次书法艺术,使其成为流芳百世的摩崖石刻和碑刻书法艺术品。端州七星岩、鼎湖山千年的摩崖石刻,城内外历朝历代的碑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
第四代端州书法石刻艺人何泽强,
看他如何在有1600年历史的
端州书法石刻中展示书法的无穷魅力。
近日,在肇庆市端砚文化村,记者见到第四代端州书法石刻艺人何泽强。他手持刻刀,全神贯注地雕刻着手中的石块,刀锋在石面上游走,时而轻如羽毛,时而重若千钧。刀锋沿着字迹的笔画一点点推进,既要保持书法的神韵,又要让石刻线条流畅自然。他的手法娴熟,刀锋与石面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石屑飞溅间,指甲盖大小的字逐渐成形。再用细砂纸仔细打磨,使石刻表面光滑如镜,字迹清晰立体。
一提起书法石刻,何泽强就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与端州书法石刻的渊源。何泽强自幼习字,年少时学习竹刻、木刻,后被端砚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先后师从刘演良、陈洪新等石刻大师,潜心钻研书法石刻技艺。三十多年来,手中的刻刀没有放下过,从蝇头小楷到一米多的大字,他都能娴熟驾驭,刻出精品。
△何泽强的部分书法石刻作品。以上图片 李永君 摄
“当时,我接到了原肇庆市第四中学制作《传承砚》的石刻任务。这块砚石非常大,我需要跪趴在石板上工作,这个姿势让施工很费劲,镌刻的字有的是阴刻有的是阳刻,处理起来很难,再加上另一面铭刻有一千多个蝇头小楷,难度比普通的石刻大了好几倍,我花了三个月才雕刻完成。如今想起来认为自己还是不错的,工作量那么大,难度也这么大,能够完成心里也非常高兴。”
△2013年底,何泽强为原肇庆市第四中学制作了《传承砚》。受访者供图
何泽强的篆、隶、楷、行书基础扎实,尤其楷书功力深厚。如今,他的书法石刻作品遍布肇庆,从鼎湖庆云寺到高要水口村,从公园到学校,保守估计有三四百件。《咏梅百首》《端砚赋》《星岩书院赋》《刘海粟美术馆》《两广总督张之洞贡事碑》(复刻)、《增修羚羊峡桥路碑》为人称颂,众多院校、景区,随处可见他的“刀迹”。并带徒传艺有莫胜权、林冠成、莫翔羽、杨砚阳、何少轩、梁业强等,成为当今端州书法石刻的新力军。
“书法石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何泽强告诉记者,在石头刻字非常辛苦,工作起来又累又脏,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自己之所以坚持至今,是因为在刻字中找到乐趣和价值。为此,他希望通过非遗的认定和保护,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书法石刻,从而推动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何泽强他的书法石刻作品遍布肇庆,众多院校、景区,随处可见他的“刀迹”。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端州书法石刻拥有1600年的悠久历史,摩崖石刻及碑刻遍布城区内外,现留存东晋至今的作品2000余件,这些石刻作品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多领域历史信息,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
△ 位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浮雕头像和总理遗嘱的内容。据介绍,“曹全碑体”的总理遗嘱碑刻是吴子复的手迹,由梁俊生先生镌刻。
从民国时期被业界誉为“广东最后一个碑刻名家”的端州籍碑刻名匠梁俊生,到新中国成立后刘演良、陈洪新、张庆明、何泽强等四代石刻艺人相继涌现,推动了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何泽强作为第四代石刻艺人的代表,不仅继承了前辈的精湛技艺,还致力于将书法石刻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记者:李永君 陆浩光
编辑:黄咏欣
编审:张茗菲 李欣颖
端州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