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东莞率先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引入香港专业督导模式,形成“岗位+项目”的服务网络。这一年,东莞迎来首批社工,经过十余年发展,东莞社工队伍已覆盖基层治理、职工帮扶、儿童福利、青少年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他们通过个案管理、社区活动、资源链接等方式精准回应民生需求,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工是什么?他们既是困境中的“大帮手”,为流浪人员提供生存保障、为困难家庭链接救助资源;也是生活中的“小美好”,在校园里陪伴青少年成长、在社区里组织助老活动、在病床前疏导患者情绪。正如东莞社工常说的“助人自助”,他们用专业与温情点亮了特殊群体的希望之光。
今年,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开展“广东社工周”系列活动。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了东莞6名社会工作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聆听他们如何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用真挚的爱心和专业的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温暖而坚实的守护。
谭翠莲:一地投缘,终身奉献
从香港到东莞,她以长达21年的岁月扎根东莞横沥,链接多方资源,资助了近5900人次的外来工子女重返学堂,累计提供社会服务人次超过600万……她是横沥镇隔坑社区服务中心总干事谭翠莲,周围人亲切地称她为“徐太”。
在上世纪90年代初,谭翠莲和丈夫徐祥龄在朋友的邀请下,来到了东莞横沥,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谭翠莲说,一来二去,便喜欢上了东莞这片热土。2004年,看到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在莞生活和融入的不易,夫妇俩毅然用退休金和多方筹措的200多万元资金在东莞横沥镇创办首家非营利性的民办外来工服务中心。
谭翠莲
“他们辛苦打拼就是为了孩子,那么我们就照顾好他们的孩子。”这句话,谭翠莲说了21年,也践行了21年。期间,她发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助学计划”,让流动儿童安心留在父母身边读书;培养有音乐爱好的孩子组成“新候鸟乐队”,并成为文化志愿者,通过义演回馈社会。2018年,她本着“取自社会,用于社会”的理念,探索社会企业道路,先后成立了“莞嫂滋味”餐馆及“乐善心田”紫苏基地,强化中心的“造血功能”,并将收益反哺公益服务。
如今,她以隔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香港80余个交流团、3800名青年学生参与内地公益服务,让社工服务成为文化融合的纽带。她说:“社工服务没有边界,我们要让湾区居民的心贴得更近。”
谭翠莲与老年群体交流。
陈锦坤:跨越20余年的爱心接力
在陈锦坤的经历里,可以看到一场跨越20多年的爱心接力:儿时因意外事故,曾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长大后,他立志帮助更多弱势群体,成为东莞首家社工机构的“001号”社工;时至今日,他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了社工岗位,延续了这份爱心与责任……
陈锦坤向长者介绍社工服务。
“党员和社工的理念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员社工陈锦坤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在机构理事会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组建党员先锋队,为困难家庭配送物资、提供心理疏导,机构获评“广东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集体”。此外,他还首创“公益微项目大赛”,孵化出“雅园心田”社区公益农田等标杆项目,推动社工服务从“输血”转向“造血”。
作为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总干事,陈锦坤打造“先锋书记工作室”,开展“半亩良田”助老项目、“党课专题报”等党建融合服务,将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他还将东莞社工经验输出至湖北、宁夏等地,助力中西部社工服务发展,机构获“广东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称号。
陈锦坤参加民政部牵手计划,对广西社工进行实务培训。
孔雪雯:用专业点亮“迷途”青春
“每一位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价值,我们要相信每一位青少年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年是孔雪雯参加社会工作的第14年,也是她投身于青少年服务的第14年。
作为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总干事,孔雪雯一直致力于为有成长困惑的青少年开展专业工作,促进“迷途”青少年的有效转变。
孔雪雯。
14年来,她曾协助休学学生重返校园、鼓励欺凌行为学生考上大学、协助社区矫正青少年修复家庭关系、陪伴离家出走少女回归家庭、帮扶涉罪青少年改过自新……不论是日常矛盾,还是突发紧急求助,她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问题,“有时到了晚间休息时间,一个电话过来,立马支援同事”。
她深度参与建设全省首家专注重点青少年服务的社会组织,以“帮教一名孩子,挽救一个家庭,稳定一方社会”为目标,共同打造了青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品牌“莞香花”,成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标杆”,被评为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全国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训基地。此外,作为东莞市首批高级社工督导,她通过“传帮带”培养更多社会服务领域专业人才,曾赴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将“东莞经验”推向全国。
吴秀娟:与服务对象互相成就
“这么多年里不仅是我帮助了服务对象,他们也在帮助我成长和做出改变。”扎根残障服务15年的吴秀娟认为,助人的过程是互相成就的。
2009年,吴秀娟大学毕业,那时她选择了一份与本专业不同的工作。随着身边同学纷纷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成就感让吴秀娟感到很失落和迷茫。不到一年,吴秀娟得知东莞市展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正在招聘社工,于是她抓住了这个机会,回归本专业所学领域。
吴秀娟开展残疾人服务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从日间托养到寄宿制托养,从30名服务对象到覆盖东莞30余个镇街,吴秀娟始终行走在“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的道路上。2012年,她首创为残障人士购买意外保险和建立实习基地,推动全省推广;2024年,她投身重度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研发入托退托、应急处理等机制,探索“护理+康复+尊严”的服务新模式。
不仅是做好服务,吴秀娟还致力于“传、帮、带”。她开发了残障服务精品课程,为14个地市提供标准化指导。回顾职业生涯,她坦言,作为一名社工从来不敢想自己可以为这个领域这类群体创造更大更多的价值,觉得离她很遥远,但是当她踏踏实实的在这个领域坚持了15年,她发现这些都变得理所当然。
吴秀娟开展一线服务。
袁美芝:“奇迹”不断的15年社工路
袁美芝常以“光仔”的案例激励后辈,她说:“就是这些个案告诉了我,社工这个行业真的能带来‘奇迹’”。
那时,初三学生光仔因叛逆被家人视为“问题少年”,袁美芝通过倾听与陪伴,帮助他重拾信心。令人欣喜的是,8年后光仔成长为公安干警,完成了从叛逆少年到正义守护者的转变。
袁美芝在北京大学分享研究成果。
在袁美芝15年的社工生涯里,这样的“奇迹”常常发生。她坦言,一般来找社工求助的,都是正在经历着某些困难的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仍然非常努力地生活着,用尽一切的办法去与困难抗争,我在帮他们,其实我也在向他们学习,他们一直给我能量。”
15年间,袁美芝身兼数职:作为一线社工,她成为服务对象心中的温暖依靠;作为社工督导,她无私地传授经验,助力年轻社工成长;作为团队管理者,她创新管理模式,带领不同领域的团队不断突破;作为教育者,她培育着社工行业的未来之星。在2019年,她还选择重返校园攻读社工研究生,希望以更专业的知识回馈社会。
袁美芝坦言,社工行业的认同感是支撑她坚持的动力:“从无人知晓到居民主动求助,从受质疑到被尊重,这份职业荣誉感无可替代。”
袁美芝日常一线服务。
张宏才:用专业和热情点亮希望
“社工是一份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传递的职业。”回顾15年社工生涯时,张宏才这样总结说。
2009年毕业后,张宏才成为东莞市首批上岗社工之一。在驻点社区服务的五年里,他从一线社工做起,逐步成长为机构区域负责人。他为困难家庭提供帮扶,为老年人送去关怀,为儿童青少年创造成长空间……他发现,每一个服务对象背后都有他们独有的故事和努力,而社工的使命就是倾听这些故事,欣赏和肯定服务对象所作出的努力,用专业和热情为他们点亮希望,支持他们做得更好。
张宏才督导铜仁社工开展莞铜协作社会工作服务。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张宏才逐渐走上了督导岗位。他先后成为东莞市首批社会工作见习督导、督导,督导范围涵盖养老、社区、家庭、司法矫正等多个领域。后来,他的督导工作不再局限于东莞,还拓展至广东其他城市及云南、新疆等地,助力当地社会工作服务发展。他深知,“社工并非全才,与其耗费大量精力弥补短板,不如挖掘优势,让社工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帮助社工建立了自信,还推动了服务的高效开展。
“社会工作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张宏才始终将这份责任扛在肩上。
张宏才开展儿童专注力提升家长讲座。
南方+记者 薛屏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