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公馆,活力满溢向未来

南方+

古镇不老,其命维新。

茂名市茂南区的西出口,是公馆镇所在地。这座拥有近五百年商贸基因的古驿站,历史记忆历久弥新,四街四巷一厂正修葺“换新装”。

活力公馆,潜力无限。

在守护历史文脉与拥抱现代产业之间,公馆镇辖区内有近4万名高校师生逐梦。

从罗非鱼游向全球的产业链条,到大学城经济带的兴起规划,再到“两河四岸”勾勒的产城融合新图景,茂南的西城,如何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熠熠生辉?

近日,笔者走进公馆镇,探索茂南区典型镇培育的独特路径。

多元引擎

驱动强镇产业奔腾

作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广东省罗非鱼产业专业镇以及茂南罗非鱼产业核心区,公馆镇的农业基础雄厚,特色鲜明。

在广东忠成农业的智能化车间,一批罗非鱼正被分切。这些白沙河水养殖的鲜鱼,即将运往茂名市罗非鱼检测中心,检测合格后,即将发往美国和加拿大。

公馆镇推动省龙头企业广东忠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亿元,筹建大型的罗非鱼技改及切片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年产值可达2亿元。补强茂南罗非鱼产业加工短板。

罗非鱼产业作为茂南区的重点产业,也是公馆镇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该镇养殖面积近1.5万亩,年产值11.7亿元,拥有三高渔业等龙头企业,1700多户养殖专业户和国家级、省级等罗非鱼良种场,优质鱼苗繁育年产量达6亿尾。

不可否认,镇域罗非鱼产业已做大,但如何做强?公馆打好产业突围战,用“链式思维”践行“大食物观”的先手棋。

比如,投资10亿元建设的京塘农业罗非鱼全产业链项目已在该镇落地,将配套建设罗非鱼加工车间、自动化立体库、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生物发酵基地、吊水基地、保种育种中心、研究院、饲料基地、鲜活鱼流通中心、检测中心等,项目第一期于去年8月底动工。

一个项目,涵盖罗非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任督二脉”,构建起从鱼苗到餐桌、从塘口到市场的全要素生态系统,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进步,“一条鱼”带旺一镇、一区乃至一城。

茂名火车西站东货场铁路交错纵横。这个肇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粮仓,历经改革开放大潮四十载的洗礼,目前是全省第二大粮食交易市场,每年货物吞吐量超千万吨。从公馆圩站到茂名西站,老货台生命力旺盛,如今正在向现代物流枢纽转型,规范化建设粮食批发中心。

茂南区围绕茂名火车西站东货场推动实施一批仓储物流项目,打造公路、铁路联运区域物流中心。公馆镇内的茂名联塑商贸物流园是茂南创新项目的代表,也是茂名地区首家大型智慧物流园,吸引了13家物流企业进驻,向数字赋能现代物流体系转型。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镇园联动”的创新实践中。

公馆镇党委书记蔡爵华介绍,镇内形成了以建筑建材、石油化工、乙烯后续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产业格局,他们主动对接服务茂南公馆产业园、中科云粤西产业园发展,支持园区扩容提质,辐射带动镇域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的集群共进。

百年底蕴

沉淀古驿人文根基

公馆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彼时东西、南北驿道在此交会,圩镇中心设立的府官、县官夜宿专用驿站,赋予了当地“公馆”之名。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古老的驿站虽已成为时光印记,但过往的辉煌却烙印在公馆镇,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走进公馆圩镇中心的文化站大楼,“美丽圩镇客厅”映入眼帘。二楼展厅内,明嘉靖年间的《广东通志》记录着“公馆墟”的地理坐标——这是茂名地区最早见于官方记载的墟市之一。

镇文化站站长曹华区指着展板介绍:“公馆因水运驿站而兴,商贾云集常在此处歇脚。圩镇客厅展现百年公馆历史,是文化与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漫步在公馆镇的老街古巷,感受穿越历史的公馆记忆。牛车街、打铁街、正街、塘边街等“四街”,香巷、席巷、黄榄巷、帽巷等“四巷”,以及曾经的刀斧厂,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古街古巷和老建筑,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记忆。公馆镇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对四街四巷一厂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恢复古建筑特色,2024年完成208栋房屋外立面改造,刷上复古民国风色调。昔日码头帆影、茶楼酒肆在壁画中重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光隧道”。

生活品质是衡量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公馆镇立足自身特色,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全面完成。

公馆府前路入口通道沿路建筑外立面风貌提升,“一个美丽乡镇入口通道”成为第一道风景线。公馆镇墟打造“一条示范主街”“一片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推动“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建设“美丽河道”“绿美生态小公园”“美丽圩镇客厅”,在圩镇肌理中,变化清晰可见。

历史文化还体现在丰富的民俗中。粤剧的婉转唱腔和木偶戏的灵动表演,成为公馆镇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收获大量“铁粉”观众。今年该镇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十万七村做年例时,将种树作为文化传承和文明新风传递的集体活动,让精神生活在绿色中焕发新生。

机修厂田螺、大山岭白切鸡等特色美食,也吸引众多食客前来品尝。“七式美食街”和喇叭口美食街带动消费业态。2024年,公馆镇餐饮批零营业额约2.24亿元,其中餐饮业年营业额约1.57亿元。

消费数据背后,是公馆镇内极为庞大的市场需求。公馆镇域有3所高校、近4万名在校师生,承接这股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消费需求,公馆镇正快马加鞭,加速布局商业配套,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体验。例如,活化利用现有的电影院旧址,融入咖啡厅等消费场景,打造有历史元素的文化街区,丰富公馆镇的消费娱乐。

向新、向活,公馆解题。

活力新镇

打造最懂年轻人的公馆

镇域活力跃升,始于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公馆镇加快推进环镇路、府前路连接书房岭森林社区路网建设,以及石珠路至南排大道、南排大道西延线延伸至茂南公馆产业园路网建设,构建多层级交通体系,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在现有府前路的基础上,往书房岭森林社区方向延伸,公馆镇将府前路延长至茂化快线连接书房岭森林社区、连接大学城。

公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秋说,结合公馆群众和大学城师生的消费需求,学府路北延线沿线规划建设完善的商业配套。公馆镇将引进餐厅、连锁店、地方特色餐馆,优化就餐环境和丰富菜品;增设综合超市、潮流服装店、综合书店,满足学生日常生活服务和学习提升的需求。

谋划特色商铺多点开花,公馆镇还将培育一站式服务新商业地标“书房岭公馆驿站”。书房岭公馆驿站项目是一个五层综合商业体,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集商业、书院、中央厨房,文娱商业、孵化基地和酒店公寓等功能于一体,目前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师生消费生活的好去处。

公馆镇拥有森林公园、灵惠寺、好心湖等自然景观,以及“美丽圩镇”、十万七村、书房岭森林社区、大学城等人文景观。通过规划建设学府路北延线,将优势资源连接起来,打造一条集旅游观光、康养度假、文创体验、商业服务于一体的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近年来,“村游”成为不少游客的新选择。油甘窝村毗邻露天矿生态公园,推进环好心湖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集观光旅游、果蔬采摘、健康休闲、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生态文旅基地;十万七村作为茂名市新农村精品村示范点,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和文化广场等,为旅游观光产业发展提供设施基础。

大学城的活力不只在于消费潜力的“流量”,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带来的知识溢出。公馆镇将把茂化快线沿线区域打造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区、科技成果重要策源地、科技产业培育地以及科创人才集聚区。

依托交通优势和高校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茂化快线沿线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投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在未来规划中,公馆镇将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等的交流合作,发挥高校在知识、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开展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实践。

当高校的智力资源深度嵌入城镇产业链,古镇的烟火气反哺高校的育人实践,这正是镇域活力的重要引擎。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朱爵海 高宇 梁晓晖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