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戈隆东
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举行
3月14日,中国、俄罗斯、伊朗副外长举行北京会晤。
三方就伊朗核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发表联合声明,重申基于相互尊重的政治外交接触和对话是唯一有效、可行的选项,呼吁有关方摒弃制裁施压、武力威胁,避免采取升级局势的行动。
(一)
伊朗核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
资料图:伊朗铀浓缩基地(来源:央视中文国际)
1957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发表了题为《原子和平计划》的演讲,宣布了一项“和平利用原子能研究合作拟议协议”。作为当时美国的盟友,伊朗核计划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的帮助下启动。
但到了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开始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实施制裁。
自2006年起,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四个制裁伊朗的决议,制裁不断加码,让伊朗在经济上受到了重创,几乎陷入停滞。
直到2015年7月,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达成伊核协议,伊朗承诺限制核计划,以换取国际社会解除制裁。
2018年5月,美国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和新增一系列对伊制裁。2019年5月以来,伊朗逐步中止履行伊核协议部分条款,但承诺所采取措施“可逆”。
伊核协议将于今年10月到期,伴随着美国政府持续施压,给未来的谈判和局势发展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紧迫性。
(二)
当前,伊朗核问题局势严峻,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
主要原因就是美伊博弈升级——
美国总统特朗普3月7日向媒体表示,他已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敦促伊方就放弃开发核武器计划与美国进行谈判,否则伊朗可能面临美国军事行动的风险。
当地时间2025年3月8日,伊朗德黑兰,在一次会议上,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讲话。视觉中国 图
哈梅内伊12日发表讲话称,特朗普邀请伊朗就核计划进行谈判的举动意在欺骗和引导全球舆论,试图营造美方希望谈判而伊方不愿的假象,表示“与现任美国政府进行谈判并不会导致制裁取消,只会加剧制裁”。
从双方唇枪舌剑中不难看出,当前特朗普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在伊核协议谈判上的要价可能会比以往更高,起码时效会更长、核查会更严;而伊朗也看清了特朗普的真实目的,考虑到特朗普在上一个任期曾宣布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判断美国不会守约,因此也没有谈判的必要。
2018年5月8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总统特朗普展示签署的关于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文件。新华社/美联
这种针尖对麦芒的立场,很可能导致局势失控,甚至不排除美国鼓动或联合以色列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到那时必然引发中东地区更大规模的动荡。
(三)
关键时刻,中国站了出来,组织中俄伊北京会晤。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参与方,中国一贯主张通过政治外交途径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促进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
3月14日上午,中方举行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
中方就新形势下妥善解决伊朗核问题提出了五点主张,包括“坚持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非法制裁”“坚持权责平衡,统筹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目标”“坚持以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框架为基础达成新共识”“坚持对话促合作,反对强推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坚持分步对等原则,协商一致寻求共识”,体现了中国一贯的政策立场。
同时,中方推动三方达成共识,发表联合声明,伊朗重申其核计划的和平性质,不寻求发展核武器,三方强调终止所有非法单边制裁的必要性,呼吁有关方共同为外交努力创造有利氛围和条件。
北京会晤是中、俄、伊为推动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作出的有益尝试,旨在加强沟通协调,为早日恢复对话谈判创造条件。
伊朗、俄罗斯对中方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主办此次北京会晤表示赞赏,也同意继续保持沟通与合作。
(四)
中国举行伊朗核问题中俄伊北京会晤,再次展现了劝和促谈的立场和担当。
历史经验表明,制裁施压、武力威胁没有出路,对话协商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各方应相向而行,尽早恢复对话谈判,找到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最大公约数,达成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解决方案。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