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市消保委3月13日消息,关于“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的要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承诺: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将使用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内容提供者实名)进行标注。
106短信里的诈骗陷阱 图源:“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微信公众号
媒体报道指出,106短信指的是三大通信运营商提供的网关短信平台,设立初衷是给银行、证券等部门与用户联系使用的,便于用户辨识、避开短信陷阱。但后来逐渐被一些代理商用来群发垃圾短信。
而近年来,106短信平台已成为垃圾短信的主要发送源头,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上海市消保委指出,2024年上海市消保委系统共受理个人信息相关投诉2541件,其中,消费者对106短信骚扰问题反映强烈,主要问题有: 一是频繁收到大量营销短信,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二是骚扰短信难以屏蔽、拦截;三是信息被伪装成“退订”“官方通知”等形式,消费者难辨真假,误信点击链接后甚至造成财产损失等。
深圳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2025年2月的一篇文章显示,106号段短信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官方性”,覆盖范围广,并且长期以来积累了较高的用户信任度,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诈骗分子眼中的 “香饽饽”。自2024年底起,利用106号段实施诈骗的案件日益增多,这背后存在着诸多管理漏洞。
上述文章分析称,部分106号段运营企业在客户资质审核方面把关不严,使得实名制要求形同虚设,诈骗分子得以轻易租用号码。同时,对于短信内容的监管也存在严重缺失,涉诈信息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被发送到群众手机上。
消费者也很难屏蔽106短信。上海市消保委指出,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通知、网站的验证码等大量正规的信息都是通过106短信发送的,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工作生活十分必要。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在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是治理106短信乱象的有效方法。如果“李鬼”“李逵”一目了然,消费者在收到短信时大致就能判断真假,避开消费陷阱。
关于“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三大运营商作出承诺。此外,三大运营商还承诺了多项改进措施。
中国移动表示,将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包括备案证明、相关责任人等信息,确保责任可追溯;并初步建立企业签名合规数据库,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精准“短信免打扰”服务。
中国联通表示,将通过数字化技术校验签名登记与实际发送的一致性,上线端口“先登记,后发送”的系统级鉴权管控模式,严格审核并登记接入客户的资质证照文件,同时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并引入AI技术。
中国电信表示,将强制要求企业进行短信签名及实名制信息登记,建立短信内容动态巡查机制,对不包含退订方式的短信内容“零容忍”,并采取主端口降速、关停等处置措施。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