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AI中山,还有多远?

南方+

3月以来,中山企业家满怀热情涌入各镇街政府会议中心。

从火炬开发区到小榄镇、古镇镇,多场“人工智能+”的主题会,带动了前所未有的听课热情。镇街经济部门的工作人员感慨:

“这是企业家参加分享类活动最热情的一次。”

热情的背后是兴奋感与紧迫感。

在“DeepSeek时刻”给了全民一次人工智能(AI)启蒙之前,AI的风早已吹到了制造业。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的结合。

人工智能赋能工业制造,这是必然趋势。未来几年,“人工智能+”行动的变革将具有颠覆意义——

不入局,就必然出局。

从历史上看,新的变革往往不会使产业消亡,只会使产业进化。对中山而言,站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上,“人工智能+”撑高了产业向上的发展空间,也加速了智慧城市的落地。从政务场景到企业焕新,中山拥抱AI的态度尤为积极,提出了全面应用AI的城市战略。

借助比邻创新之都深圳的优势,中山的AI应用能走多远?从培训课的兴起到《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出台,从政策的落地到企业的行动,AI中山,已在路上。

布局中山

找到“重新定义”的机会

3月7日下午,完成了在小榄镇“菊城干部学堂”上长达一个小时的分享后,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下称“中智协”)范丛明匆匆转场,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开年以来,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都进入极度忙碌的状态,范丛明也不例外。

几乎所有城市的政府和企业家们,都渴望从他们身上得到答案: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人工智能领域沉淀多年的深圳华云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平,最近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在这个时代企业如何应对,是所有企业家当前最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说。

在本轮AI浪潮引爆之前,创新引线已经在这座城市牵引交织。2024年9月,由9家企业联合发起的中智协在小榄镇成立,该协会执行会长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担任。

小榄镇第七期“菊城干部学堂”。  南方+ 叶志文,廖瀚 拍摄

时间来到2025年春节期间,在DeepSeek引爆舆论场后,刚成立不久的中智协,迅速吸引大量关注,意向入会企业数量飙升。“人工智能”似乎一夜之间从一个风口概念,变成企业升级法宝。

“在深圳,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那么有眼光,提前在中山布局。”但范丛明一直坚定认为,中山拥有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丰富场景。“人工智能时代两件事情最重要:AI产业化和产业AI化。AI产业化怎么干,要看深圳;产业AI化怎么干,要看中山。”

产业AI化,也就是“人工智能+制造业”的另一种表述。

即使是在高手如云的制造强省广东,中山制造业底蕴仍然排得上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仍然在全省排名前5,仅次于广深佛莞4座万亿大市,堪称“小城大制造”。41个工业大类中,中山拥有34个,同时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智能家电、灯饰照明等产业中,中山已经形成了完善且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链条。

“像中山、东莞这种在世界上处于制造业先进、产业链完善地位的城市,更有可能因为人工智能而取得红利。”肖平说。

范丛明提出了三个“重新定义”的策略:一是重新定义产品,推动门锁、灯具、家居等中山传统优势产品智能化升级。二是重新定义生产流程,深化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三是通过政企协同推进AI技术普及,重新定义中山在智能时代的制造竞争力。

产业升级

激活超8万家企业进化基因

当AI浪潮来临时,是谁走在了城市前列?

龙头企业首先立于潮头。近几年,中山通过“立标杆”以点带面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真金白银投入的鼓励下,认定了18家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27个示范车间、2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等,纬创资通、达能、奥马冰箱、TCL等龙头企业均入选。

纬创资通自动化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在智能化方面,龙头企业往往布局早、投入大、见效快,也有着更为稳定的技术发展路线。广东首批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华帝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帝股份”)在2023年布局建设华帝智能产业园,预计今年6月就将进入生产试运行,届时在生产端的智能化水平将达到行业顶尖。

在产品的智能化方面,华帝方面表示在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未来,只要AI技术符合用户场景,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我们也会积极地研发布局。”华帝股份相关负责人说。

相比于龙头企业,创新型、成长期企业对“人工智能+”有着更为丰富的想象。

追溯中智协的成立背景,9家发起企业包括中山奥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小榄镇工业总公司、中山华必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其中,作为镇属企业的小榄镇工业总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2021年底,小榄镇工业总公司就成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在该公司的牵线搭桥下,深中两地实现了一次创新资源的深度链接。

小榄镇工业总公司的动作背后,是传统产业重镇追求转型升级的现实诉求。今年,小榄镇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全镇9大支柱产业几乎涵盖了传统轻工制造的主要类型。这些腰部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路径,将直接决定产业带的生死存亡。

在中智协成立之时,入会企业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具有跨城流动属性。“我们首批38家会员企业里面,29家都是深圳总部企业的供应商。”范丛明说。

而在更大范围内,本轮人工智能浪潮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加直接、显著,且具有强烈的颠覆性。科技平权效应,为中小微企业带来了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的新路径,其应用范围之广,对中小微企业降本提效的效果显而易见。

TCL空调中山基地自动化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摄

TCL空调中山基地自动化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摄

当前,中山拥有8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家具、灯饰、五金等传统产业占比约七成,多数属于中小微企业。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产业新陈代谢不断演进的同时,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复杂的现实考验。

“当5年、10年后真正进入AI时代,存活下来并且能够得到发展的企业,一定是将已有业务和AI结合得比较好的企业,”肖平说,“这样的企业会因为AI应用实现业务上的爆发式增长。但如果忽视科技革命,当AI真正深入行业各个方面时企业还不懂,那就很艰难了。”

机会清单

“认知觉醒”驱动AI普惠化

“以前工作分两种,一种是跟人打交道,一种是跟事打交道。未来,一切都是跟人工智能打交道了。”一位参加镇街人工智能分享会的企业家感慨。兴奋感与紧迫感交织在每一个感受到变革来临的人心头。

“作为一个企业家,不懂人工智能,想靠下面几个技术员把企业带入人工智能时代,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小。”肖平对中山企业家提出了三个层次的思考建议:“第一企业家自己要认识到,AI肯定是当前的一号位工程;第二团队要打开认知;第三企业要开始做转型培训。”

针对第三点,肖平更进一步建议,要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好技术层和应用层,同时保护好企业数据。在此之上,企业可以基于多模型的接入和数据基础,逐步驱动业务链转型,如人力资源、行政、销售、制造、客服等业务领域,目前都已经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

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中山城市发展是巨大的潜在红利。

“中山这个城市天生有最好的场景,将人工智能引入与场景结合,只要在产业领域的应用走在世界前列,那么人工智能的到来一定会使这个城市发展得更好。”肖平说。

与这一说法对应,中山在2月即印发《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建成1个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部署10个以上行业应用模型,谋划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打造150个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

同步印发的《中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第一批)》,智能调度排产、智慧仓储、机器视觉质检等50个场景在列。

机会清单,是一张可能性清单。面对人工智能浪潮,中国提出“避免科技创新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人工智能时代的风潮,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城市、大企业。

迈雷特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装备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 南方+ 叶志文 摄

迈雷特是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档数控系统及高端数控装备双研发体系的创新型企业。  南方+ 叶志文 摄

多年以后,回想起2025年的“人工智能时刻”,企业家们或许会看到一条由人工智能变革划下的时代分界线。不过,也有专家提出避免拥抱AI“头脑过热”的冷思考。

“人工智能是一个指数发展的事物,我们应该在现有技术边界之内去驱动应用,在尚未成熟的领域不应当盲目跟进,虚耗人力财力。”肖平说,“可能再过一两年,AI的能力上来了,那个时候再考虑新的AI驱动领域,效果会更好。”

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愿意停留在昨日世界。珠江口对岸,是全球人工智能的创新高地之一深圳,是硬核的“机器人天团”所在地,无数创新点子都在寻找落脚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辐射之下,中山不应该,也不会停下拥抱AI的脚步。

【相关】

AI赋能中山12345市民热线,工单整理时长降低20%

市民答疑有了“城市字典”

“你好,我在广州有公积金,但想要在中山买房,能用吗?”“邻居养狗了,但是遛狗不牵绳,我要怎么投诉他?”“我想举报投诉一款假冒伪劣产品,请你们落实查处!”每天,在中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营中心(下称“12345热线”),180席话务员几乎都在马不停蹄地接电话,听取市民的诉求。

“今年以来,我们引入了AI大模型,大大提升了我们一线话务员的工作效率。”话务员阿珍说,当“异地提取公积金”等核心诉求被系统识别,她不需要搜索,就能在电子屏上即刻调取“公积金”的知识点,告知市民在中山买房怎么用广州公积金。遇到市民情绪激动的投诉来电,系统还能帮助阿珍提取通话的核心内容,甚至自动填写关键表单信息。

这就是12345热线与DeepSeek融合后,实现的其中一项功能升级——智能座席辅助功能。“它就像一个实时的小助手, 也相当于给系统装了一个‘能理解人类语言的翻译器’。”中山市12345投诉举报平台管理中心主任蔡自勇介绍,“它能精准识别市民的诉求,为话务员推荐事项主题,自动提取工单要素以及提炼工单小结。光是这一项功能的效率提升,就让话务员的工单整理时长降低了约20%。”

作为畅民意、解民忧的服务平台,中山12345热线年均服务人数高达200万人次。“要快速响应200万件次的诉求,需要极高的效率,实现政务政策及时快速地同步。这背后有着非常多且庞杂的系统支撑。”中山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宏韬表示,为此,今年初,在中山电信的支持下,中山依托政务云资源,在全市率先实现了DeepSeek与12345热线的融合,不仅实现了智能座席助手、智能知识问答等功能的迭代升级。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山还可以自动从12345热线通话记录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构建一个更懂市民诉求的智慧知识库。”蔡自勇认为,这就像一本“会自我成长的百科全书”,可以针对最新的政策文件不断地分解、不断地动态学习、标注,变成结构化的问答,形成知识图谱,成为解答市民日常疑问的字典。

采写:南方+记者 廖瀚 曾艳春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政经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