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中山印发《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若干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星月同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这是中山首次推出聚焦人工智能产业的专项政策文件。同时,中山市公布了首批50个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
中山将如何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伟强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山市工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政策措施》,通过“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数智转型,拓展场景应用,研发智能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加快实现智能化升级。
中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伟强。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方日报:中山的传统产业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实现智能化升级?
林伟强:
一是开展“人工智能+制造业”提升行动。中山制造业数字化基础扎实。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上企业有3800多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过76%,在珠三角城市名列前茅。将依托现有基础,推动制造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层级跃升。重点聚焦智能家电、灯饰照明等“十大舰队”产业集群,围绕研、产、供、销、服全流程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支持大模型企业、运营商等服务商基于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支持智能工厂培育建设,按照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四个层级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鼓励企业全链条“All in AI”。
二是推动产品智能化提升。鼓励家电、灯饰企业加大产品与智能算法的研发适配,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融入智能产品生态。鼓励智能锁企业不断优化识别算法,提高识别准确率,提升用户体验。鼓励光电光学、传感器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融合人工智能算法,开发智能模组、智能核心元器件、智能终端等。鼓励装备企业优化装备配套软件、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智能水平。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三是拓宽企业销售渠道。鼓励企业使用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和流程优化等手段提升产品竞争力。开展市场预测与需求分析,挖掘客户消费需求。优化企业供应链,通过模拟不同供应链方案,优化物流路径和供应商选择,并通过预测需求自动触发补货流程,减少缺货损失和过剩库存。
南方日报:未来将如何引进、培育人工智能相关新兴产业集聚?如何推动“大湾区共通”以及“深中互动”落地?
林伟强:中山将围绕算力、数据等核心要素,构建“互融共通”的产业生态:
一是大力推动算力网络建设。依托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推动建设城市算力统一调度平台,整合本市和周边算力资源,推动跨区域算力资源弹性调配。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算力网络,满足一般时延算力需求。参与湾区人工智能各要素的标准互认和场景互通,全面推动实现“大湾区互通”。
二是精准制定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图谱。联合深圳机构开展产业规划研究并绘制招商图谱,立足“深圳所需”、发挥“中山所能”,协同推动深圳-中山产业强链补链。大力引育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拥有自主核心技术、高成长型的新势力企业。针对国际重点项目,给予“一事一议”支持。
三是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汇聚多元资本构建人工智能基金投资生态,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按照“以投代补”原则进行支持培育。
四是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升级中山软件园等原有载体,完善5G、边缘计算等新基建,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租金补贴。
南方日报:如何提前布局未来城市人工智能资源配置?
林伟强:重点推进三方面:
一是谋划建设城市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到2027年,全市建成和部署不少于1000个节点的工业边端智算网络、50万个边缘AI一体机。
二是建立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推动公共数据开放,鼓励企业数据标准化与合规流通,鼓励建设高质量数据集,支持企业打造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数据集和语料库。
三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统一标准制定,加入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支持平台建设,提供评估认证服务,推动建立监管机制。
南方日报:制定50个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考量?如何推动首批清单落地实现?
林伟强:主要有四个赋能方向,分别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治理水平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提升,涵盖了18个重点领域,包括先进制造、城市治理、低空经济、应急保障等。依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既全面又有侧重点地梳理出中山“千行百业+AI”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
接下来,中山将征集能力供给清单,遴选出具有对应的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能力且有意愿参与应用场景建设的单位,实现供需匹配,推动场景应用落地。第一批清单提供了一个方向性的指引和参考,后续中山也将动态更新发布更加精确、具体到项目的场景开放清单,推动政府首购制度的建立,优先采购创新型人工智能服务。
采写:南方+记者 林雨萱 通讯员 邝坚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