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三月的侨乡,春和景明,生机盎然。位于江门东北部的江心小岛——蓬江区潮连街道,迎来了一场民俗文化盛宴:潮连2025洪圣庙会暨慈善公益活动。
潮连2025洪圣庙会暨慈善公益活动。
本次活动为期2天,除了举行祭礼、龙狮点睛及龙吸水仪式,还包括洪圣祈福宴、龙狮汇演、巡游、慈善公益竞投等内容。活动的相关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好奇:洪圣庙会的起源是什么?背后还有哪些故事?
溯源
孝心铸就的祀典传统
潮连洪圣庙会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万历年间。
洪圣殿,俗称大王庙,位于潮连镇富冈村北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内供奉南海洪圣龙王及天后娘娘、王巡抚。
鲜为人知的是,洪圣殿的前身其实是天后庙。“天后庙”为何变成了“洪圣殿”?这背后有一个关于孝道的故事。
据《潮连乡志》记载,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潮连北厢人卢鷘中举后被派任安徽蒙城县知县。因母亲久病不得好转,待母至孝的他去到洪圣庙祈福,后来母病渐愈。卢知县任职到期后,按母亲的嘱咐,塑造了一个新的神像放在当地的庙里,而把旧神像抬回潮连,并与乡坤商议决定把天后庙改建为洪圣殿。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洪圣殿竣工落成,供洪圣龙王像于正中,天后娘娘像于洪圣龙王像左,后又置广东巡抚王来任像于右。洪圣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分前殿、正殿和拜亭,正殿结构为单檐布瓦绿琉璃剪边,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山墙阁檩,斗拱梁架结构严密,为广东省内少有的建筑物,代表着民间的艺术精华。殿内木刻、砖雕、石雕雕刻着龙、凤、花草、历史故事等,精工之细致随处可见。
洪圣殿正式落成后,也开启了每年农历二月十三的庙会传统,并延续四百余年。不过,1946—1983年,潮连洪圣庙会曾一度中断。1984年,港澳乡亲和各方热心人士共同捐资,将洪圣殿扩建为洪圣公园,并于1993年恢复举办庙会。1993—2015年的20多年间,当地政府、潮连商会、慈善会共举行了洪圣诞联谊和庙会14次,所得慈善捐款全部用于潮连的公益事业,将祈福心愿转化为助学、修路等实事,并为下一届洪圣庙会筹办资金。
2013年,洪圣庙会被列入江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018年,洪圣庙会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每逢新年佳节,当地不少群众都会前往洪圣殿祈福。在这里,可以进香许愿,祈求心想事成;可以拜孔子、挂“金榜题名”,祝愿学业进步;可以扣上连心锁,祈求爱情甜蜜;可以抛个许愿球,祈愿工作顺利……
出圈
超越民俗活动本身的文化纽带
在珠三角地区,过年后还有一个不亚于春节的盛大的庙会活动,它就是民间说的“大王诞”,又叫洪圣诞、波罗诞。在岭南人的心中,洪圣大王是南海神的化身,是主管雨水与海洋的神。
总体来说,各地的大王诞习俗大同小异,有些庙会又与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结合,但洪圣诞正诞的日子一般都在农历二月十三日。潮连洪圣庙会正是江门规模最大的南海神“洪圣龙王”祭拜活动,也是西江流域最早的海神祭祀活动。与广州波罗诞庙会相同,又称“小波罗诞”。
贺诞活动中,最为壮观和热闹的环节便是“洪圣龙王出巡”,巡游当天,仪仗队伴随洪圣龙王,由打头锣开路,整个巡游队伍锣鼓喧天,浩浩荡荡。出巡期间,潮连可谓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最为壮观和热闹的环节便是“洪圣龙王出巡”。
今年,潮连洪圣庙会时隔十年再度举行巡游活动,让不少年轻人首次感受到上述盛况。“洪圣龙王出巡啦!”3月12日早上7时许,在潮连乡亲的簇拥下,供奉在潮连洪圣公园的“洪圣龙王”被村民们稳稳抬起。随后,仪仗队、醒狮队、纱龙队等8支队伍在锣鼓鞭炮声中从潮连街道洪圣公园出发,分别到辖区的6个社区进行迓圣,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洪圣龙王”自洪圣殿出巡,先后到富冈、坦边、芝山、豸冈、塘边、卢边等社区,几乎跨越整个潮连岛。巡游队伍沿途经过时,敲锣打鼓,鞭炮声响、舞狮舞龙,飘色游街,岛上居民个个都出来一睹“洪圣龙王”的威风,并用烧猪、水果等祭品进行拜祭,祈求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健康长寿。
值得一提的是,洪圣庙会早已超越民俗活动本身,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文化纽带。尤其是举办洪圣庙会期间,每年都有广州、珠海、佛山、中山等周边游客慕名而来,还有从港澳、东南亚归来的乡亲前来贺诞祈福,场面热闹非凡。
洪圣庙会成为联结海内外乡亲的文化纽带。
如今,当西江潮声再起,巡游队伍踏过明代石板路,这场跨越四个世纪的人文盛宴,仍在续写着潮连岛的集体记忆。正如地方志所载:“炮竹齐鸣,人潮涌涌,所求不过风调雨顺、四海安康。”
传承
“芝山纱龙”非遗技艺享誉海内外
除了“龙王出巡”外,洪圣庙会的龙狮汇演活动也十分精彩。动态非遗的鲜活展演,总能引发观众的惊叹声,也为洪圣庙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芝山纱龙。
参加今年龙狮汇演活动的芝山纱龙,便是潮连古老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芝山纱龙由南宋画家陈所翁所创,此后屡经改进,融合古今各种舞龙的长处,逐渐发展成为潮连的群众性舞龙艺术。
芝山纱龙的制作颇为讲究,首先要以竹、篾、纱纸、纱布等材料扎成龙身骨架,头、身、尾、龙脊用四条粗绳连接;龙脊用红布包着谷糠,扎成藕节洑连在龙身顶脊上,以白纱布印出龙鳞格作龙衣,以金色箔纸贴作龙鳞,龙裙是用红、黄、绿彩色丝带接联于龙衣下。龙体内装上小木板,设置安放蜡烛的螺丝装置,并配挂铃铛;晚上舞龙时,安装上特制的防风防滴蜡烛,每节四支,点燃蜡烛,整条龙通彻透亮,形神兼备,犹如活生生的金色巨龙。
芝山纱龙的汇演场面颇为壮观,其舞动起来就似像一条火龙盘旋在夜空——舞动时烛光闪闪,蜿蜒数十米,时而盘旋昂首,似欲冲霄而去;时而翻滚腾挪,活像下海寻珠,栩栩如生,千姿百态。
从尺寸来说,“芝山纱龙”全长57米,共24节,由140多人轮换舞,阵容庞大。加上龙身内点燃着蜡烛,在表演全过程需要全体队员团结、合作、步伐动作一致,才能顺利表演。
全套纱龙龙舞表演技艺包括平地表演技艺、龙门献技、梅花椿和龙桥表演4个部分,共48个花式。舞龙时,140多人轮番接力交替,不歇舞,不乱阵。在舞龙时,有若干条鲤鱼配舞,寓意龙生鲤生、鲤跃龙门、龙腾万里。
可以说,精湛的制作工艺、活灵活现的龙舞表演,正是芝山纱龙享誉海内外的原因。也正因为这样,芝山纱龙成功入选江门市级非遗名录,成为侨乡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潮连乡志》
广东水神溯源[J].民俗研究,1992(01):62-71.
《潮连洪圣殿:古建筑光彩依旧,承载孝道文化》南方+,2019-12-02
《潮连洪圣庙会入选全省“非遗”》 南方都市报,2018-06-08
《潮涌大江,千年绿岛聚人才》 江门日报,2019-04-01
《在蓬江,探寻独特的非遗文化!》 蓬江发布,2023-11-04
采写:南方+记者 郑琦
摄影:南方+记者 董有逸
◎相关链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