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促康复,这家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怎样做的?

南方日报 南方+

“来!用力用力,保持住!”宽敞的室内,一名男士正在一名“白大褂”的指导和鼓励下运用弹力球进行锻炼,而一旁的女士则平躺着缓缓举起杠铃;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一名老人家正在玩着插板积木,一位年轻人则在电脑屏幕前移动着鼠标玩着游戏,还有一位小女孩正看着图画牙牙学语……

如果没有这一身白大褂的存在,相信很多人很难将这个场景与医院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里正是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大厅,上面提到的分别是手部精细功能训练、上肢机器人训练、儿童言语训练等康复治疗场景。

事实上,康复医学是一门以功能恢复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科。在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数十年发展中,他们不断融合中医、西医,把康复医疗玩出了“新花样”。近期,这个科室还成为潮汕地区唯一入选“广东省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的单位。

传统与现代康复手段在这里兼收并蓄,多元化、亚专业化的康复方案不断完善。“这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汕头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心医院康复科行政主任池锐忠说,在人口老龄化加速进展和慢性病负担加重的背景下,康复医学通过功能重建帮助不少患者从“生存”走向“生活”,正推动着现代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

传统+现代打造更专业细致方案

众所周知,中医与西医各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理念上的根本差异让彼此的治疗康复方式大相径庭。那么,有没有可能将两者互补与融合呢?康复医学专科正是一个持续探索和实践这项事业的学科。

“中西医最大的不同就是康复的理念,西医的理论更倾向于病人要‘动起来’才能激发局部加速恢复,而中医更侧重于通过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全身整体状态。”池锐忠介绍,两者相互促进,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中西医各有所长,用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正是他们多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

治疗师正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受访者供图

治疗师正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科室团队根据不同病种成立了多个康复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由中、西医医师和治疗师组成,结合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躯体部位选用不同的康复方式,帮助患者从传统和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中获得康复的“最优解”。

目前,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已在实践中总结并发展出亚专业化。科室已细分出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吞咽言语障碍康复、儿童康复、心肺重症康复、盆底—产后康复、康复工程等7个康复方向,成熟应用针灸、中医推拿整脊手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中西医协同康复的理念贯穿着临床每一个环节。

以老年人群体多发的脑卒中和髋部骨折为例。脑卒中在急性发病后尽早进行神经康复,可以大幅减少偏瘫或言语障碍等后遗症;骨折手术后经评估能尽早下地活动,也能减少不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情况下,在中心医院就诊的脑卒中病人,病情稳定的24—48小时内,康复医学科的医护团队即介入开展神经康复;而康复团队在骨科病人术后即参与评估,在病人满足下地条件后即鼓励下地活动,指导活动方式。而同步进行的,还有运用中医康复方式疏通经络、祛瘀止痛,帮助病人缩短病程、改善体验。

康复科团队在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即早期介入,评估讨论康复方案。  受访者供图

康复科团队在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即早期介入,评估讨论康复方案。  受访者供图

临床一体化提升康复质量

与一般临床科室只有医生和护士两种专业人员不同,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中,还有占了科室团队人数近六成的53名治疗师。文章开头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正是治疗师。他们是康复医学团队中的执行者,不仅通过专业技术和个性化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功能,还为患者康复提供指导和鼓励。

儿童言语训练。  受访者供图

儿童言语训练。  受访者供图

我们秉持的是术业有专攻,不只医生分出亚专业方向,治疗师也分专业,各有所长。”康复医学科门诊副主任陈珊珊介绍,科室治疗师需要按照各自亚专业方向进修学习,满3年考核合格后才能定岗,往各自亚专业方向持续深耕,为患者提供“专精化”的康复服务。

“治疗师有‘三多’,话很多、道具多、步数多!”陈珊珊介绍,治疗师日常需要鼓励患者配合进行康复。“用力!加油!”是治疗大厅里最常听到的言语。治疗师分为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吞咽障碍与言语康复治疗师等多种不同的细分角色,引导不同患者使用不同的道具,如运用厨具、麻将、小球等辅助患者进行手部精细功能训练。“步数多”则体现为治疗师们每天都需要穿梭于各个临床科室,在病人恢复早期介入进行康复,而这正是科室“临床一体化”康复方案的体现。

据介绍,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临床一体化”目前已覆盖该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呼吸科等14个临床科室。治疗师们除了在康复病区为患者提供指导,还有不少人直接“驻守”在各个临床科室,为患者提供超早期康复、重症康复及推行全程系统化康复管理模式。

陈珊珊介绍,从重症病人入院早期到过渡到普通病房,团队医生和治疗师会全程跟进病人的康复流程,病人有需要时还会直接转到康复病区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完善的康复流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病人的预后情况。

把先进康复方案送到“家门口”

老年群体是各种疾病多发群体,在老龄化社会趋势下,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是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重要一环。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区副主任高汉雄介绍,病区接收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占了六成多。从康复医学的“小切口”,这支团队致力于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服务好群众就医的“大民生”。

据了解,老年群体往往存在多病共存的特点,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等,还可能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退化萎缩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认知障碍。在他们发生急症病痛到医院就诊时,康复医学科的医护团队也参与到综合评估中,给出专业的康复建议,制定个性化治疗康复方案。

“在我们病区,经常可以见证病人重获新生的过程,他们形容我们是‘教学说话的老师’‘引导走路的教练’,我们由衷感到欣慰!”高汉雄说,病区收治的脑卒中病人从卧床不起到自主进食、行走,脊髓损伤的病人能摆脱一直佩戴的尿管等,每一次团队运用中西医协同综合方案帮助病人康复,都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中医传统康复手法。  受访者供图

中医传统康复手法。  受访者供图

据介绍,除了科室内的周到康复、科室间的密切联动,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还将康复医学的理念与技术下沉到区域各家基层单位,致力于推动粤东当地康复医学的发展。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科室已成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汕头市康复医学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粤东康复专科联盟牵头单位,科室团队也步履不停,把先进的康复方案送到百姓“家门口”。

近年来,汕头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持续推进医联体合作,加强对潮阳区人民医院、汕头市中心医院潮阳耀辉合作医院、长平康复医院、金平区中医院、南澳人民医院等基层医院的技术支持,长期指派骨干医护入驻各家基层单位,作为科室主任的池锐忠更是兼任了金平区中医医院院长,长期对口帮扶该院提升康复技术水平。

池锐忠表示,接下来科室还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康复诊疗流程、提供康复技术培训,落实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完善区域三级康复网络系统,提供更优质的康复医疗,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南方+记者 彭深

通讯员 黄晴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