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棵酸子树与孙中山的百年奇缘

南方+

01:28

一棵酸子树与孙中山的百年奇缘

142年前,一个17岁的少年怀揣种子从檀香山跨越太平洋,在广东中山翠亨村的老房边,种下了一株酸子树。

142年后,这棵酸子树已是蓊郁繁茂、亭亭如盖,树种散播在新加坡晚晴园、中山纪念中学、香山小学等地。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值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在孙中山亲属后人的见证下,这棵孙中山先生亲手种下的百年酸子树培育的树苗,被赠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10个单位。

岭南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拂过孙中山故居门前的酸子树,与百年前南太平洋的潮湿海风相遇。透过林荫光影穿越历史,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仿佛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

1883年孙中山在家门前亲植的酸子树。

1883年孙中山在家门前亲植的酸子树。

远渡重洋的种子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第一次踏出国门,投奔在檀香山的大哥孙眉。背井离乡的少年孙中山,在大海深处,得见天地之阔,由衷感慨:“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檀香山市的普纳荷学校,是孙中山就读的第二所学校。学校里有棵巨大的酸子树,树下绿荫处,是少年孙中山最爱的读书小憩之处。

孙中山故居前的酸子树亭亭如盖。

孙中山故居前的酸子树亭亭如盖。

《孙中山全集》中记载,孙中山后来曾谈起这段求学经历:“忆吾幼年,从学私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于课暇,辄同过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类之愿,于是乎生。”

在太平洋彼岸,少年孙中山看到了西学教育的先进明理,萌生了改良中国、救国救民的想法。

据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1883年回国前夕,孙中山在校园偶然拾起酸子树掉落的果实,发现其酸甜滋味“就像话梅”。

或许是这抹酸甜,让他回忆起岭南的初夏,孙中山便将这颗果实带回了9000多公里外的故乡香山,种在家门前。

随后,孙中山赴香港求学,后投身中国民主革命,手书“天下为公”,积极传播自由民主思想。远在故土的酸子树,茁壮成长,静静守护着少年的家和救国理想。

20世纪30年代,一场台风,劈倒了酸子树的树干。在大家都认为这棵酸子树难以存活之时,它斜着身子半躺着生长,在时间的洪流中留下顽强而坚韧的轮廓。

20世纪30年代,一场台风,劈倒了酸子树的树干。

20世纪30年代,一场台风,劈倒了酸子树的树干。

断枝发新芽,吃地三尺深。“孙中山的革命生涯虽屡经挫折,但他不因失败而消沉,反而愈挫愈勇。这棵酸子树顽强的生命力,恰似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黎胜昔说。

特别的礼物

“走过多少路,名字叫中山,条条中山路,都通往四方。飞跃大海,连接中国心,世界的孙中山,我们的孙中山……”酸子树前,中山纪念中学学子的歌声清越悠扬,悠悠萦绕在五桂山下。

岁月更替,时光流转。

20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百年,中山各界人士齐聚孙中山故居举行纪念仪式。

鸟鸣清幽,春日和煦。矗立百余年的酸子树温柔地依偎在故居旁,犹如枕地卧龙,枝桠虬结,高达12米。

孙中山故居前的酸子树郁郁葱葱。

孙中山故居前的酸子树郁郁葱葱。

伴随着歌声,细雨穿过枝叶,滋润着春色大地。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提前赶到了现场。抬头望向这棵熟悉的酸子树,儿时的记忆一幕幕涌现,或是在兰溪河嬉戏游泳,或是在翠亨村田间奔跑……十多年前,孙必胜还曾到访檀香山普纳荷学校,在大洋彼岸的酸子树下,也遥想起远在中山市翠亨村的树影。

近几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精心培育酸子树树苗,在纪念馆后山建立花木场培育了近百株树苗。这些树苗被引种到新加坡晚晴园、中山纪念中学、香山小学、中山华侨公园等地,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民主思想不断传承。

3月12日,植树节当天,由这棵百年酸子树培育的树苗,被赠予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辛亥革命纪念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等10个单位。

酸子树树苗赠予仪式。

酸子树树苗赠予仪式。

“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程存洁,珍重地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树苗。

微风吹过孙必胜的鬓发,他静静地站在前排见证赠树仪式。“人们看到酸子树,就不会忘记孙中山,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说。

3月12日上午,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移植而来的酸子树树苗,种在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花园中,紧挨着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汉白玉雕像。

“希望这棵酸子树,能够继续陪伴孙中山先生。”程存洁说。

在程存洁看来,这棵酸子树是象征着文明交流的树种,它在中山生根发芽,树苗又被引种到广州,将使广州中山两地的关系更加密切。

孙中山故居门前的酸子树,长出了果实。

孙中山故居门前的酸子树,长出了果实。

历经百年风雨的酸子树,依旧苍劲蓬勃,还入选了《中华古树名木大全》,是中山市唯一的名木。

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背景下,跨越百年的酸子树接力,也代表着生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这一抹绿,穿越百年时光,焕发着永恒的力量。

统筹:罗丽娟 钟展锋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摄像/剪辑:李姗恒

编辑 王浩宇 钟时政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